去家門口發廊理發,電視里一位人大代表正在談人口老齡化問題,理發小哥說:“老人多了,那也是市場。我就準備回老家開個店,專門給老年人整頭發。”雖然創業之路還很長,但小伙子看到機遇、把握機遇的信心,也讓人對他前途看好。
議國是、說發展,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傳遞出同樣的“機遇意識”。不管是先發的東部,還是趕超的西部;不管是“地方大員”,還是行業、企業“掌門人”,都在發展不同階段、不同層面看到有利因素。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代表把經濟轉型視為“穩中求進”之機,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代表則認為“政策疊加”是甘肅的最大機遇。
大到一個省份的發展藍圖,小到一個理發師的個人規劃,都能看到好的、有利的因素,以此確立前進方向、尋找發展機會,這正是當代中國的活力所在。正如西方媒體所說,這個國家的人們充滿一種樂觀的自信。而國家社會,正是無數個人的疊加,每個人都鼓蕩起信心的風帆,整個國家就能激發出強大的“信心能量”。
我們有理由自信。超過9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超過50%的城鎮化率、群眾收入的持續增加、各項社會事業強勁發展……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宏觀數據,無疑是世界眼中“中國令人艷羨的巨大潛力”的注腳。從龐大的國內市場,到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從不斷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到不斷加快的“轉方式”步伐,都為“中國號”巨輪繼續劈波斬浪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廣闊空間,展示了“執政水平”和“國家能力”。
我們有理由自信。兩會期間,漢語拼音“Liang Hui(兩會)”,成為國外媒體熱詞。聚光燈下,中國兩會傳遞出的經濟信號、政策信號,牽動著整個世界。如果說,在本世紀頭20年這個戰略機遇期的“上半場”,我們是順應全球化浪潮加入世界體系,那么,在已然啟幕的下半場,面對國際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框架重構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已有能力參與未來國際新規則的創建,從G8到G20,中國等新興大國對全球治理議題的加入,即是核心表現。這是我們發展的成就,更是我們再上層樓的機遇。
機遇讓人振奮。“天時、地利、人和”,能否看到這些有利因素的遇合,鼓起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信心與勇氣,決定著我們能否抓住形勢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機會,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民眾愿望的行動綱領。認清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將是中國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
當前,還有一些人看不到機遇、鼓不起信心。表現在工作中,就是不敢沖、不敢闖,把問題看成老大難,把挑戰當做攔路石,悲觀失望、裹足不前,坐失了發展機遇。實際上,信心和機遇可以互相促進達致良性循環:有了信心,方可抓住機遇,不讓機會稍縱即逝,更能發現危中有機;看到機遇,也可增強信心,不為一時之風險所惑,而是奮發有為乘勢而上。
如果說中國是一輛列車,那么,兩會可謂是中國發展的年檢。每年3月,總結成績、研究問題、把脈發展,這春天的盛會,必能凝聚起發展的共識,讓這列高速前行的動車,滿懷信心向機遇駛去,飛馳在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