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2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
這組指標雖然與去年基本持平,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就業總量的增大、結構性矛盾的加劇卻對這一目標提出了新的挑戰。
部分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減輕中小企業稅負、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縮小社會保障差距是破解就業難題的當務之急、中期戰略和根本之策。
當務之急:減輕中小企業稅負
據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統計,中小企業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機會。中小企業、微型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是名副其實的吸納就業主渠道。
“我國財政收入增幅很高,在當前的情況下,減輕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負是穩定就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選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教授說。
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下,各種長期積累的不利因素相互疊加,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難度加大的苗頭。而“稅費負擔偏重,已成為阻礙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慶達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孫太利說。
而在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看來,稅收外的費用負擔同樣不可小覷:各項收費過多、過雜、過亂。比如建個廠房就有圖審費、質檢行政費、白蟻防治費、房產測繪費等三四十項收費。“實際上,中小企業發展需要金融、工商、稅務、質檢、環保等多個部門的支持。”全國人大代表、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說,“但最能立竿見影的還是減輕稅負!”
中期戰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者的技能和就業意愿與崗位條件不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作都需要勞動者具備一定的技能,這一問題就越發凸顯。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人民政府經濟顧問趙湘平告訴記者,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最為需要的就是技術工人,很多地方的技術工人處于嚴重短缺狀態。而根據相關統計,我國制造業僅高級技工的缺口就達400余萬人。
“我國的職業技術培訓水平與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極不匹配,德國大約有8000萬人口,但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卻有4000多所。”鄭功成說,而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截止到2010年末,全國共有技工學校2998所。
目前的情況是,職業院校發展舉步維艱,得到的公共經費很少。而企業的教育、培訓責任也遠遠不夠,投入太少且功利性太強。鄭功成建議,我國應提高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大幅提高職業教育經費在整個教育投入中的比例。
趙湘平則建議,進一步加快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全面普及中職教育免費政策,此外,扶貧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和農業部門要整合資源,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技術培訓的力度。
根本之策:縮小社保、待遇差別
“大學生愿意考公務員、大國企是因為它們有更好的社會保障和待遇。”鄭功成說,以養老金為例,“兩個高工不如一個機關勤雜工,三個高工不如一個小學教師”,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是部隊轉業人員,從企業退休和從事業單位退休,待遇也會截然不同。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全順人力資源開發公司董事長張全收認為,農民工的醫療、養老等后顧之憂,數量龐大的隨遷子女入學難,難以享受廉租房、公租房等,都限制了農民工融入當地生活。因此,很多人選擇“逃離”大城市,回鄉謀發展。
“‘招工難’的關鍵是我們的就業工作、就業政策沒有完全覆蓋到廣大農民工群體。”趙湘平直言,“農民工沒有享受到一套系統的就業扶持政策,比如社會保險政策。”
“我們必須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居民三方之間和勞資雙方的利益分配關系,讓勞動者從一般意義上的‘勞有所得’轉向‘勞有所值’、‘勞能共享’,并盡快打破政策性壟斷,讓不同行業的勞動報酬趨向社會平均報酬。”鄭功成說,“另一方面,在公共資源分配上向民生福利保障傾斜,通過健全社保體系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減輕城鄉居民的生活負擔,尤其是讓欠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群眾和城鎮低收入群體獲得公平的保障,為就業發展提供根本支撐。”
來源:新華網(記者 徐博 陳煒偉 吳雨 趙江濤)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