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改”讓農民“穿著衣服”進城
【會外連線】成都市雙流縣興隆鎮保水村居民湯炳瓊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家名叫“玫瑰園”的農業休閑莊接待部主管。住在一個設施齊全的現代化社區的她,每天按時上下班,每晚在家上上網,每月從銀行卡里“領取”工資和獎金,每年還要到村上領取一筆土地出租的收益……
她告訴記者,兩年前之所以愿意進“城”,最關鍵的原因并不是方便和設施齊全,而是因為雙流縣為她頒發的四個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和《集體資產股權證》。她說:“有了這幾個證,她到哪兒,村里的地少不了她的?!?/p>
【代表解讀】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傳敏說,自2007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成都市創造性地展開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統籌城鄉改革推向了“深水區”。湯炳瓊所在的興隆鎮就是成都市首批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試點鎮,早在2008年3月就逐步將“農村耕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集體資產收益權、農房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用權屬證的形式確權到戶,使之成為農民明確、法定的資產。這項改革不僅實現農村資源向資本的轉變,也為農民帶著土地“進城”提供了基本的保證。
構建“保障網”為進城農民“兜底”
【場外連線】錦江區三圣鄉紅砂村的胡征秀,是成都市第一批領取農村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她說:“沒想到我這個失去農民也能領上這份錢。年紀越來越大,但有了養老金,心里可踏實了?!痹谡糠盅a貼的政策引導下,紅砂村農民分別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社會養老保險。
【代表解讀】孫傳敏代表說,如何讓進城的農民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能力享用城市化的教育、醫療、生活等資源,避免出現大量農民流離失所、生活無繼而影響社會穩定,便成為擺在成都市戶籍改革面前一大問題,這也城鄉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伴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成都市也在積極為進城農民的構建起一張“保障網”為他們兜好“吃飯”和“看病”兩個“底”。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