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參觀者在試乘新能源汽車。正在北京舉行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的新能源汽車展區受到參觀者歡迎。該展區主要從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研發、能源供給體系及基礎設施建設、“十城千輛”工程三個方面展示“十一五”期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所取得的各項成果。新華社發(萬象 攝)
關注“科技民生”——營造尊重人才、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
記者: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居世界第一。面向未來,我國將如何培養、用好科技人才?通過科研經費分配和項目管理的改革,提升“科技民生”,營造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的良好環境?
萬鋼:這些年,隨著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中國是世界上培養工程師最多的國家。我自己就是11年前“863計劃”引進回國的。
科研人員的成長一是需要“傳幫帶”,應該創造更好的條件,讓青年人才在老一輩科學家帶領下,成長為領軍人才。二是要組成團隊,通過團隊式的攻關,鍛煉更多人才。
兩會上,有政協委員高聲疾呼:讓科研人員把時間用在科研項目上。
科技部新近推出十大措施,就是為科技人員“減負”,保證他們科技研發的權利。我們簡化、改革科技計劃管理辦法,全面采取視頻答辯,不用再“跑答辯”;采用申報平臺的辦法,不用一個個地“跑項目”;提高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設立課題的經費等等。
回憶我國的科技改革,從上世紀80年代由撥款制變成項目競爭制,特別是1999年以來的院所轉制,1300多個科研院所變成了面向市場、產業服務的企業。56個國家高新區去年總收入10萬億,工業增加值在全國占比超過十分之一。這是一個奇跡。
今后,科研任務會更有挑戰性,我們將為大家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保證研發時間,也使他們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