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
實名上網 漸成趨勢
駐德國記者 黃發紅
德國政界人士認為,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沒有法度的空間。在德國,有規范使用互聯網身份的傳統。近年來,對取消互聯網匿名的討論再度興起。臉譜網站發言人表示,實名制是社交網絡文化的一部分。
德國的互聯網起步早,發展較為成熟。據統計,目前德國互聯網的普及率已高達75%,管理愈顯重要。德國政界流行一句口頭禪:“不能讓互聯網成為沒有法度的空間”。
從1977年以來,各聯邦州就開始實施《聯邦數據保護法》。為了適應網絡空間的延伸,德國刑法擴大了適用范圍,設立了“數據偵聽罪”等法律法規。受《電訊法》的約束,網絡運營商需保證為終端用戶提供中性數據,不合法網頁在網絡運營商那里已被屏蔽。暴力、色情、納粹思想、種族主義等內容在德國受到完全禁止,不得出現在互聯網上。
保護青少年是德國互聯網管理的重要原則。德國2004年頒布了《青少年媒體保護——聯邦合同》,設立內容分級制度,由管理部門對用戶的年齡進行核查,同時按照規定可以視情況刪除內容和頁面。
規范使用互聯網身份,在德國有著良好的傳統。德國人的郵件地址,通常都以真實姓名注冊。雖然在德國尚未出臺互聯網實名制的規定,但實名身份在社交網絡的普及率卻很高。據今年6月份信息技術公司Bitcom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只有2%的社交網絡用戶使用的是虛假身份,58%的用戶使用的是完整姓名。
自從挪威發生奧斯陸槍擊案以來,德國對取消互聯網匿名的討論再度興起。實名制支持者的觀點是,互聯網的匿名性由于不受一般人際關系制約,很容易滋生網絡暴力。實名制可以讓網絡人際關系回歸現實準則和規范。
用戶是否使用真實姓名,也與其注冊的社交平臺的立場和態度有很大關系。德國本土的社交網站Xing是一個職場人士的社交平臺,用戶都希望使用真實身份。Xing也只接受真實姓名注冊,而且要求用戶提交的頭像必須是本人照片,并可以清晰辨認。
德國流行的社交網站臉譜、Google+以及LinkedIn也都在逐步推動實名制的實施。Google+從一開始就要求用戶使用實名注冊,這一做法曾于2011年在德國引起了一場討論,德國內政部長弗里德里希當時在接受《明鏡》周刊的采訪中表示支持網絡實名制,以讓網絡環境更加安全。
據德國媒體報道,從今年開始,臉譜網站也不斷要求用戶使用真實身份。其做法是讓其他用戶在登陸時來辨認該用戶是否使用了真實身份。沒有使用真實身份的用戶,如多次提醒仍不更改,賬戶將被關閉。用戶要重新開通賬戶,必須將個人身份證復印件寄到臉譜公司。臉譜網站發言人西蒙·阿克斯滕表示:“實名制是社交網絡文化的一部分。”
惡意評論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是家常便飯。YouTube的東家谷歌因此想讓用戶以實名發布視頻和評論。如用戶不愿意,則需要在對話框中輸入理由。
不過,對于網絡實名制,一些網友也表現出復雜糾結的心態。一位叫小熊的德國網民說,同學們現在都通過臉譜組織活動,實名制確實能帶來很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她又不情愿把個人信息完全透露給一家美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