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將于4月1日—3日召開,年會主題為“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在深化地區經濟合作進程中續創“亞洲奇跡”
曾培炎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亞洲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次又一次足以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冊的經濟奇跡。亞洲各經濟體在繁榮發展的過程中,也相互結成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關系,并使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成為經濟全球化潮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和影響,一些亞洲國家去年還遭遇了嚴重自然災害的侵襲,亞洲各經濟體通過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以及結構調整,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使亞洲成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受金融危機沖擊相對較小的地區。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的2012年,亞洲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和世界經濟舞臺聚光燈下的焦點。
縱觀過去20年的發展,亞洲GDP年均增長率達8%以上,經濟總量占全球的份額已從1990年的15%上升到當前的超過30%。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指出:只要保持現有增長速度,到2050年前后,亞洲地區年經濟產出總量,將占到世界的50%以上。可以說,持續的“亞洲奇跡”,將迎來全球經濟的“亞洲世紀”。
然而,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了嚴峻挑戰。亞洲各經濟體在過去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其基本模式一是出口導向,二是投資驅動,三是資源利用開發。而出口的主要流向,是歐美發達地區,投資的主要來源,也是發達經濟體。這種增長模式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日益顯現出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
此外,同歐洲等發達地區相比,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仍然較低,各經濟體之間以及各經濟體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發展差異較大。亞洲地區從總體上看,技術進步與創新對增長的貢獻率不高,金融體系與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制約發展的“瓶頸”。與此同時,亞洲地區在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環境、人口、資源與能源等制約因素也日益突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沒有哪個亞洲經濟體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獨自應對如此復雜而廣泛的挑戰。加強區域內全方位經濟合作,是亞洲各經濟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續寫“亞洲奇跡”的必由之路和智慧選擇。
事實上,亞洲各經濟體之間在開展區域、次區域多層次、多形式經濟合作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取得了很大進展。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建立的東盟與中日韓“10+1”、“10+3”合作機制,到若干自由貿易區、區域貨幣合作,以及上海合作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都對推動亞洲地區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合作深入發展,發揮著日益積極的作用。
但是還應該看到,迄今為止亞洲各經濟體之間以貿易和投資為主要領域的經濟合作,發展得還很不平衡,合作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亞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隨著亞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不僅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困,而且使越來越多的人口跨入中等收入行列。這個過程使亞洲在成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基地之后,正在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亞洲地區這種兼具“生產者”和“消費者”雙重特點的巨大優勢本身,就意味著無數的市場商機和廣闊的合作領域。
為了進一步加強亞洲地區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投資合作以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在亞洲各區域推動以通信網絡為龍頭、陸路海路交通為骨干的互聯互通建設,正在成為各相關經濟體之間討論的熱點議題和合作的重點領域。古代的絲綢之路,曾經為歐亞大陸各民族國家帶來經濟繁榮和發展。亞洲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必將給亞洲各經濟體的繁榮發展,再次注入新的動力。此外,亞洲各經濟體在農業開發、環境保護、技術研發、資源能源、人力培訓等廣泛領域,具有深入合作的良好基礎和條件。特別是為了保持亞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亞洲各經濟體共同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不穩定性的沖擊,亞洲各經濟體之間開展并不斷深化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勢在必行。
誠然,亞洲地區可能是世界上政治形態、經濟水平、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各方面最為多樣化的地區。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大洲都先后建立統一的泛地區組織,唯獨亞洲迄今沒有一個涵蓋整個亞洲的組織機構。在這樣一個充滿差異性的地區推進經濟合作,最關鍵的,就是要提倡和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
我相信,亞洲各經濟體在以往區域經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已經為后危機時代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多形式合作奠定了扎實基礎。而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和挑戰,也必然成為亞洲地區各經濟體之間開展更加深入合作的動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開辟更為廣闊的前景。這次以“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必將給蓬勃發展并不斷深化的亞洲地區經濟合作進程帶來更多新的機會。
(作者為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原國務院副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