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琴一家曾經窮困潦倒,依靠救濟為生。在寧夏偏遠山區的一個窯洞里,這個家庭被爐灶熏得黝黑的土墻上齊齊整整地貼著救濟他們的人的名單,和捐款的金額,顯得格外扎眼。
家里破舊的桌椅板凳是附近一個單位給的,小孩的書包課本上也貼著某某助學捐贈的標簽。
“但是我們不能只靠救濟,”36歲的張彥琴說?!拔覀兊米约赫覘l活路?!?/span>
這不代表他們完全不需要,或者不感激救濟他們的人,張說,不然他們就不會把救濟人的名字貼在墻上了。
這個八口之家靠著種蕎麥,小米,一年能掙大約2000元錢,收入比國家的貧困線低了300多元。
2012年,張和丈夫貸款了2萬多元買了30只羊。在村里的幫助下,夫婦倆學習了養羊的技術。今年年底希望能有2萬多元的收入。
“光靠救濟堅持不了多久,我們需要些技能和本錢來做點小生意什么的才能脫貧,”張說。
寧夏南部兩百五十萬人口仍處于貧困的狀態,數量占了寧夏總人口的41%。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慈善捐助和政府救濟。但是當地人民和政府一直在尋找一種可持續的扶貧方式。
跟其他很多當地人一樣,張彥琴一家住在老舊的窯洞里。著窯洞是她家祖上打的,有一百多年歷史了。20多平方米的面積,既是臥室,又是客廳和廚房。
洞里的墻壁已經被燒火的煙灰熏黑了,因為只有一面能夠采光,這些在山坡上的窯洞遠遠望去就如同死人的眼窩一樣,空洞發黑。
根據寧夏扶貧辦公室的報告,嚴重的缺水和干旱使寧夏的貧困問題更加突出。不少地區的人口已經超出了水土承載力的8倍,人與自然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平衡。
短暫的雨季給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了一年中不多的降水,也是當地人填滿水窖的唯一機會。雨水卷著泥土,垃圾,枯枝爛葉流進了埋在地下的水窖。
在偏遠的山區,即便在給客人奉上的茶里也能嘗到泥土的味道,放了糖和茶葉也掩蓋不了,即便水已經被過濾并且澄清了好幾天,還是有沙子在嘴里咬得咯咯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