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精神病”陰影改變立法思路
實際上,“被精神病”以及相關的“非自愿治療”并不是醫學界當初起草這部法律的核心關照。
唐宏宇對記者表示,在整個立法中,防止“被精神病”只是一個方面,實際上這部法律的宗旨是促進全面的精神健康。劉協和則認為,在《精神衛生法》中加上對醫生判斷的復診根本不是關鍵,問題的關鍵還在于怎么保障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
與公眾的感受不同,相關醫學領域的專家均表示,“被精神病”是極個別事件,是被一些媒體炒作出來的概念,在中國,更嚴重的問題是很多應該接受治療的人沒有能接受到治療。
“‘被精神病’是極小概率的事件,我這么多年都沒有碰到過,如果真的發生了,那就是迫害了,那些是需要《刑法》、《憲法》去保障的,《精神衛生法》的重點應該是維護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權益。”劉協和如是說。
然而,隨著一系列的“被精神病”事件,這一當初不受關注的內容到后來成為立法的核心關照。
2008年,有媒體披露了孫法武事件——山東新泰農民孫法武赴京上訪時,被鎮政府抓回,送進精神病院20多天,簽下保證書后才離開。
2009年,又有媒體披露了鄒宜均事件——廣東深圳女子鄒宜均,因為家庭財產糾紛,被其二哥及家人化名為“韓麗”,兩次強行送入精神病院,強制治療了3個多月。2009年,鄒將母親、二哥和廣州白云心理醫院告上了法庭,聲稱擔心自己的遭遇會發生在別人身上。
這兩起被披露的案件代表了兩類“非自愿住院治療”的濫用典型,其一是地方政府出于維穩目的,以上訪者患“精神病”作為截訪手段,其二是監護人將被監護人送至精神病院以謀求對方財產。
到2010年,“被精神病”一語已經開始流傳,同一年,《中國青年報》獨家披露了因為狀告鄉政府,河南漯河農民徐林東被關精神病院六年半的新聞。而2011年發生的徐武事件,更是讓公眾對于“被精神病”一語格外敏感。
此外,中國基層醫院的精神科醫療資源和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也使得公眾對于“被精神病”多了一重擔心。
一項由四川省精神衛生機構開展的調查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四川省精神衛生機構在崗人員無醫學學歷971人,中專2477人,大專2459人,本科1174人,研究生及以上70人,本科及以上學歷僅占18.159%。職稱以初級為多,占55.181%;精神科醫師為1162人/10萬,護士為2142人/10萬,康復治療師為85人/10萬。與此同時,相關人員流失嚴重,5年間流出的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流出人員的約20%。
衛生部副部長馬曉偉一度表示,“入、出院和強制性住院是精神衛生立法的核心問題”。2011年6月公布的《精神衛生法》(草案)中,更是這樣描述立法的總體思路,“切實保障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保證其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同時嚴格設置非自愿住院治療的條件和程序,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因濫用非自愿住院治療措施而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