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如何重建
不論發生了多少不誠信的案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仍是中國大多數人的牢固信念。但維護一個社會的誠信,僅靠良知是不夠的,還需要硬性的約束。正如中央黨校教授卓澤淵所說,“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強有力的保護”。
“政府誠信應當成為整個社會誠信的示范者。”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楊海坤建議,建立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誠信缺失責任追究機制,保證公眾具有追究和懲罰背信棄義行為的權力。
卓澤淵認為,社會誠信必須用法治加以保障,誠信并不是純粹的道德規范與準則,它與法律密不可分,一些嚴重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民事上的違約和詐欺,刑事上的詐騙、瀆職、遺棄、虐待、侮辱和誹謗等,無一不是對誠信的背叛,法律的懲處為誠信提供了最有效的維護。
王處輝則表示,希望能融合中西方優秀的、適合中國當下社會誠信建設的思想與社會價值觀,構建中國特色的誠信文化,建構中國自己的誠信系統與誠信管理機制,在全社會形成誠信光榮、缺失誠信可恥的氛圍。
無可否認,誠信缺失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可喜的是,整個社會都在積極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道路和方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更提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社會誠信建設,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徐平表示,每個人多做一點善事,社會風氣就會變好,每個人都試著相信他人,社會的信任就會增加。只要我們有耐心而且堅持努力,誠信中國就一定會實現。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