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大多數人成為失敗者的社會很難讓人們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中國青年報:本次調查發現,中國高中生缺乏自主意識。為什么會這樣?
孫云曉:我們在這方面有很多欠缺。當前教育存在功利化誤區,似乎人人都在追求“非凡”:上名牌大學,找體面工作,有高的社會地位。很多中國父母都這么要求孩子。但孩子是千差萬別的,包括潛能、優勢和需求。只有自由的、個性充分實現的教育,才能讓人獲得幸福。
從社會的角度,我們現在這種競爭是以大多數人的失敗為代價。所謂“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少數人如愿、多數人失意。一個大多數人都是失敗者的社會,很難讓人們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人格的完善既需要尊重個性,又需要協調發展。尊重個性就要尊重潛能的差異,不光注意智商還要注意情商,在心理、道德等多方面協調發展。可是,這種需要在功利化面前被擠壓得扁扁的,被忽視了,從而導致很多學生缺少精神、情感的陽光,內心荒蕪。
中國青年報:在課余時間這一點,四國差異很大。美日韓高中生是用于發展文化藝術、參加志愿活動或打工,而中國高中生多用于補習功課。對此,您怎么看?
孫云曉:主要是學習壓力造成的。我一直認為,人能否成才要看8小時之外。8小時以內的課程是共性的安排,8小時以外才是個性的天地。課內課外都只是課業學習的人肯定是畸形發展的。一個人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才能發現潛能和興趣,中學階段正是探索的黃金時代。
學校的導向很重要。北京一所升學率很高的中學,開設了150多門選修課。教的都是創造發明、生活百科、美術史、電影、西方哲學史等,很受歡迎,給孩子們提供了可自主選擇的豐富世界。
中國青年報:但更多學??赡懿痪邆溥@樣的條件,一味追求升學率。這該如何應對?
孫云曉:一方面,可以從考試制度上“尋求突圍”,另一方面,要改變社會觀念,方法就是:回歸常識。我相信教育的最大動力來自“愛”。不管社會變遷如何復雜,都改變不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要通過媒體告訴人們:到底什么叫成功和幸福,什么才是真正愛孩子?回答這一系列問題,就要回到常識。
早在1999年,我就提出“人人可以成功”?,F代意義的成功有三大概念:第一,成功不是相互比較,只要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就是成功,成功不是排他的,是自我的成長;第二,成功在于選擇,即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道路;第三,成功在于和諧,包括身心發展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
為什么有的人路越走越寬,有的人路越走越窄?就是成功的標準不同。從現代教育的標準來看,成功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人人都可以成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我們應將青年通向成功的“獨木橋”變成“立交橋”。
中國青年報:怎么把“獨木橋”變成“立交橋”?
孫云曉:要拓寬成才渠道?,F在一說到西方教育就是哈佛、耶魯,其實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背后,有強大的職業教育支撐。在美國、德國,一些職業技術學院比哈佛還有名。我們國家的職業技術教育卻依然在爬坡。你想想,現在還有多少中學生想上職業學校?都是什么人在上職業學校?
這是國家戰略性的失誤。我們要在戰略上重視職業教育,一是有很多人本來就適合動手操作,卻被逼著考大學,注定是要失敗的;二是國家經濟的發展特別需要專業技術人才,這樣可以改變我們的人才結構。
同時,我們要使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好就業,就業質量高、待遇好、社會地位高。改變社會輕視職業教育的誤區,讓人們看到職業教育也可以成功。這樣才可以拓寬成才的渠道,才能構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