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咋找不著“家”?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變革,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家鄉到大城市發展。但無論是已獲得當地戶口的白領,還是拿著暫住證的農民工,很多人對所居住的城市并沒有歸屬感。他們在城市里就業、結婚、生子,可每逢節假日依然向往回到自己的家鄉。這其中固然有思鄉情結,但或許也有其他一些值得重視的原因
這幾天,在北京工作的韋睿很想念家鄉常州的小籠包:“一下班我就餓了。可開車從城西到城東,路過無數飯館,愣是沒找到一家想吃的。還是家鄉的小籠包好啊!”
從戶籍上講,韋睿6年前就是北京人了。他在北京買了房,買了車,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找到了一個漂亮的女朋友。按計劃,他還要在北京結婚、生子,至少生活到退休。“可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北京人。”韋睿說,“大城市沒有歸屬感,我遲早要回家鄉的。”
家庭與親情割裂
“父母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
“雖然我在北京已經生活了10多年,也早就有北京市戶口,但一直沒有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在北京工作的任冬說,“我認為,父母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現在跟父母長期不住在一起,讓我很不安心。”
但是,把生活在遼寧老家的父母接到北京同住并不容易,最大的障礙就是住房。任冬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是典型的“421”家庭。小兩口一年20多萬元的收入,在北京可算中上水平。這些年,他們買了一套兩居室,還有20年貸款要還。如果把雙方父母都接來北京,還要再買兩套一居室,少說也得兩三百萬元。即便省吃儉用,至少要攢二三十年,這讓他們壓力很大,感覺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據記者觀察,城市房價這么高,很多人連自己的住房問題都解決不了,何談接父母到身邊照顧?
除了住房,醫療和養老也成問題。“父母年紀大了,難免生個病。北京醫療條件雖然好,但就醫成本太高。城市太大,交通又堵,去趟醫院要花好長時間。到了醫院,掛號、取藥排隊時間更長,老人自己去肯定不行,可我們都要工作,哪能總請假?不僅如此,按現在的醫保水平,萬一得個大病,經濟上也負擔不起。”任冬說,“城市里,養老院又少又貴,請保姆又不放心,養老很麻煩。”
和任冬一樣,在上海工作的嚴顏也對所在的城市沒有歸屬感,感到城市缺乏親情。今年春節,新婚的嚴顏把在四川老家的父母和公婆都接到上海,一家人過了個團圓年,吃得好,玩得也盡興,可大家仍覺得少了點什么。
“視頻給姥姥拜年,看見舅舅姨姨說說笑笑,外甥外甥女追跑打鬧,那才是過年呀!不像我們在上海,連個串門的地方都沒有,冷冷清清。”嚴顏說。
隨著人口流動性加強,“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但兒女要想把老人接到身邊照顧,又有諸多難處。專家建議,政府應該為老人投奔子女提供更多保障和便利,尤其要把大城市的房價降下來,把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提上去。這不僅可以增強居民的歸屬感,更可以緩解社會的養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