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能力·創新·減負·審慎——解讀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19個課程標準(2011年版)。這是繼2001年印發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后,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與時俱進,推進課程改革的任務要求。教育部委托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開展了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修訂與審議工作。工作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此次修訂主要體現了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創新方法、力求減負、審慎設計等特點。
四項內容強化“德育為先”
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進一步加強了德育。一是各學科把落實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修訂的指導思想,結合學科內容進行了有機滲透。二是進一步突出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如語文課程專設了書法課;數學建議將《九章算術》列為教材內容;歷史增加了傳統戲劇等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三是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時代性。根據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在原有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發展”的內涵。四是強化了法制教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