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江南和諧圖
——走進婁底市冷水江巖口鎮金連村
本報記者 曾楚禹 曹輝 段云行 通訊員 劉曙 劉捷妮
紅磚、藍瓦、白墻、金屬窗的小區,楊柳依依的良溪河。冷水江市巖口鎮金連村“蓮塘安置小區”像一幅嶄新的農村畫卷呈現眼前。 本報記者 趙持攝
金連村位于冷水江市巖口鎮,下轄6個村民小組,全村400余戶,1218人,去年,金連村工農總產值8500萬元。
一棟棟別墅錯落有致,一條條大路干凈整潔,一張張笑臉綻放如花。紅磚、藍瓦、白墻的小區,花香飄溢的休閑公園,楊柳依依的良溪河畔,環境優美的文化廣場。踏入冷水江市巖口鎮金連村“蓮塘安置小區”,記者不禁感嘆:這分明就是一張富裕江南的和諧家園圖。
金連村曾經是冷水江市一個落后的窮山窩,全村僅有耕地270畝,水田人平不足1分,群山夾裹,房屋破舊,地質災害頻發,老村房屋大部分開裂成危房。
2005年,新成立的村支兩委班子立志改變全村的落后面貌,并很快拿出構想:整體搬遷、安置新居。在村民的質疑聲中和沒有資金的困境下,村組干部一家一戶動員村民,采取“自籌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村里解決一部分”的方式,重新選址,規劃新村,其中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蘇泉個人投入了400多萬元。2011年,首批70多戶村民告別開裂漏風的危房,住進寬敞明亮的新居。眼下,金連村整體搬遷安置二期、三期正在加緊建設中,規劃建房60棟、安置農戶100戶,更多村民的安居夢將會成為現實。
“金連能有今天的‘家底’,與村辦產業的振興息息相關。”蘇泉說。長期以來,金連村因煤而生,也飽嘗煤炭開采帶來地質災害的苦果。2006年,尋找產業突圍的村組班子在煤礦遺留下的大量煤矸石中挖到變廢為寶的“第一桶金”。通過招商引資,村矸石磚廠形成日產4萬塊磚、安排村民就業120人的規模。2007年,金連村與婁底響蓮實業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農戶”模式,把村里老化的桔園改造成500畝葛根種植基地,年創產值1000萬元。今年,金連村又通過土地流轉,啟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的金連產業園建設,著力從“傻大黑粗”的煤炭開采向綠色生態產業轉型。村辦產業既富了村民的“錢袋子”,也吸引大量外出務工村民返家建設家園。
“住在這棟大房子里,還是覺得孤單,心里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年過花甲的村民蘇嗣灼說。蘇嗣灼的“不足感”代表了很多村民的困惑:房子建好了,物質富足了,精神的短板怎么補齊?
金連村在農村文體活動上找到了突破口。2005年,為增強村里的凝聚力,將年輕人的興趣從牌桌上拉開,金連村成立了村級籃球隊,征戰鄉村NBA數十場未嘗敗績。村里又陸續組建了女子民樂隊、管樂隊、男女排球隊、女子舞蹈團。每逢重大假日,村文化廣場上就熱鬧非凡。2008年,反映金連村巨變和村支書蘇泉事跡的花鼓戲《花落花開》,在中央黨校大禮堂成功匯演,后被省委組織部列為我省黨員干部教育教材。今年8月底,村里又投拍電視劇《劉海砍樵》,在北京舉行的開機儀式暨媒體見面會上大力宣傳金連村的新農村建設成就。“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賽,文化體育活動既凝聚了人心,也亮出了金連人的精氣神。”蘇泉說。
更讓金連村人覺得自豪的是,村里投拍的電影——農村三部曲《愛上油菜花》、《馬東的假期》、《春天里》,主題關注農民工和留守兒童、關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2009年陸續上映后,好評如潮。很多游客慕名前來,村里觀光旅游因此勃興。
@微言小議
@故鄉的云:走在修葺完善的風光帶上,低垂的柳樹、平整寬廣的道路,這個勝似城市的新農村讓人感到眼前一亮,感受頗深。
@老村長:金連村村容村貌大為改觀,路寬了,環境整潔干凈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豐富了,社會風氣好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新了。
@關注銻都:發展農村經濟、轉變農村風貌、強化基礎設施、提升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不僅是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也應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施政的重點和發力方向。
@文藝青年:登高聲自遠,一部電影《愛上油菜花》讓很多人記住了金連村。建議政府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引導扶持力度,提供寬松環境鼓勵當地人和外地人在農村廣闊天地興辦文化產業。(本報記者曾楚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