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漁民劉官保(左)和鄰居聊天,暢談上岸定居后的美好幸福生活。本報記者 郭立亮 攝
岸上有我家
——走進岳陽樓區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區
本報記者 彭彭 張權 徐亞平 通訊員 徐佳 徐典波
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區成立于2003年6月30日,轄區范圍為沿洞庭湖風光帶內側沿線,占地約1.26平方公里,現有居民805戶。
10年前那個漫長的汛期——
漁民何大明帶著妻兒坐在風雨飄搖的船上,望著晦暗的天空和涌動的洞庭湖水,祈禱風浪快些平靜;
10歲的小嚴瞻躺在停靠在湖邊的小船里,等待著父母歸來,鬧鐘的嘀嗒聲從此成為童年印象里最深刻的記憶;
劉官保邊撒網收網,邊有一搭沒一搭輔導兩個兒子的功課。這兩個喝洞庭湖水長大的孩子,一個讀到高中,一個只讀到小學。
10年后岳陽樓區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區里——
何大明開了間自己的小飯館,名片上印著的身份是“岳陽市水上救護隊志愿者”,他是隊長。20歲的嚴瞻,如今是四川大學編導專業的大二學生,同時還是江豚保護協會的志愿者。劉官保的新家安在了洞庭湖邊,兩個兒子都進了水運公司工作,年收入超20萬元。
7月15日,洞庭湖又籠罩在風雨中。記者尋覓到劉官保的新家。他的家是上岸漁民安置房,當時花了11萬元買下,平房,兩居室。房子沿湖而建,窗外是洞庭湖,風景極好,喝茶時能聞到風里的魚腥味。房子另一面是1100平方米的水泥坪,立著30平方米“漁民唱晚”的文化墻和社區大舞臺,“我家老太太經常去那里跳舞,你看她這會兒沒在家,肯定是去跳舞了。”
在離劉家不遠的洞庭湖6碼頭邊,停泊著一艘嶄新的三層躉船,這是社區為上岸漁民提供就業的平臺之一。一樓有13個門面,是漁民專屬的“超級市場”;二樓是為漁民提供休息場所的茶餐廳,物美價廉;三樓是岳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巡邏隊的辦公室,何大明和他的隊友們每天除了巡湖之外,就是在這里寫巡湖日記和制作江豚視頻。
西瓜山,這個誕生不到10年的社區其實不種西瓜,最初由華容縣湖濱漁業社根據國家平垸行洪政策整體搬遷而來。現今的805戶里,轉產上岸漁民和水上作業漁民占到510戶。
“開始大家都不愿意上岸,我自己也很矛盾。后來是基層干部帶頭轉產轉業,大家才愿意跟著來。”而不為人知的是,何大明曾經是洞庭湖一方“漁霸”。作為西瓜山社區204戶612名上岸漁民中的一員,他完成了近乎完美的轉型。
和何大明同樣接受就業培訓的還有150多名上岸漁民,其中三分之一在社區的引導和幫助下重新就業。
對何大明們來說,以前的家在水上,天管人不管。現在的家在岸上,天不管人管。漁船擺渡的掛靠手續社區幫忙辦,還為漁民成立自己的公司;油價差有補貼,前年發了66萬元,休漁期有補貼,去年發了19萬元;危房維修不用自己出錢,社區為漁民爭取了110萬元改造資金;48戶漁民去年上半年已經住進第一批經濟適用房,第二批100戶新房即將動工。社區新修了850米的區干道,不長,但寬敞。新裝了12盞路燈、98盞樓道燈,不多,卻亮堂。“日子過得安逸,西瓜山很美!”見慣了洞庭狂風惡浪的何大明說。
記者采訪當日,洞庭湖風雨不住,巨大的采砂船和標準化的捕魚船來往不休,再難看到舊日里那雨中飄搖的小小烏篷船,江邊樓房里歡笑之聲卻隨處可聞。
@微言小議
@新華網張立紅:別了小魚蝦,上岸抱西瓜。這是岳陽樓區洞庭街道西瓜山社區漁民近幾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從一輛輛停在漁民小區里各種品牌的SUV,可感受到漁民們上岸后的幸福生活。
@人民網申亞欣:雨中的洞庭湖大有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之勢,而西瓜山社區里的人們卻顯得格外悠然。無論是上岸漁民劉官保,還是志愿者何大明,總能讓人感覺到他們身上有股子富足和追求的氣息!
@中國日報網張紅梅:昔日“漁霸”,今日的志愿者,身上雖都有一股霸氣,但所涉的事業完全不同。聽說志愿者們每天在湖上巡邏要8-10個小時,有時甚至還有生命危險,肅然起敬!
@華聲在線沈田:“白天一張網,晚上七尺板”,是漁民的生活寫照。如今他們上岸了,實現了“水上人家”向“岸上居民”的轉變,真正居者有其屋。一幢幢漁民新居,在洞庭湖落日的余暉下秀美如畫。祝福西瓜山社區的漁民們生活越來越美好!
@新浪湖南鄧雅琴:走進西瓜山社區,樓房整潔舒適,不少小車停放在樓下,折射出這里人們安逸的生活。誰能想象他們很多是曾經24小時吃住都在船上,飄泊在洞庭湖的漁民。將漁民上岸安置,是關注弱勢群體、為民造福的好工程。
@騰訊朱清華:曾經居無定所,漂泊無依的漁民在這里找到了歸屬感,沒有西瓜也沒有山,有的只是如同瓜藤一般再也扯不斷的家族溫情。身體上了岸,心也無需再流浪。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