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打開湖南地圖,湘江自南向北,一路流淌。行至株洲,向西拐了一個彎,爾后繼續蜿蜒北上。這一彎,彎出了一個湘潭,也彎出了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綠心”。
之所以稱之為“綠心”,源于這塊面積約5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包含了石燕湖森林公園等9個自然保護區及風景名勝區,成為3市名副其實的綠色“心臟”。
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生態優勢,使“綠心”一開始便成為長株潭區域協調的焦點,更是利益與矛盾集中的難點。為 “‘綠心’制定高標準編制空間發展戰略規劃迫在眉睫。”省長株潭兩型辦規劃局副局長、高級規劃師盧慶沙說。
從去年11月設重獎,面向全球征集規劃方案,到今年4月邀請國內規劃、生態、環保、交通等各方專家對公開征集的7個《規劃》方案進行評審,再到9月份組織專家集體評審,“綠心”的規劃按國際咨詢、國際論證、國際招標、國際設計等高標準進行,力求達到國際一流效果。
9月底,《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通過省內外知名專家評審,綠心被定位為長株潭公共生態服務客廳、城市群生活空間建設樣板、國家兩型社區建設示范區。
綠心的規劃,是湘江生態經濟建設規劃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已經制定的《湘江生態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2003-2020)》,抑或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還是正在制定的湘江流域科學發展總體規劃,在給湘江母親河繪制藍圖時,高起點、國際化、“兩型”,這些關鍵詞一直貫穿始終。
“湘江生態經濟帶規劃,一開始就有全球視野。”盧慶沙回憶,當年,湖南從國內外16家國際咨詢機構當中挑選的多家國際公司,參與“湘江生態經濟帶”和“岳麓山大學城”的概念性咨詢,就是為了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大理念、大思路、大智慧。其中:加拿大的科瑞澳公司、德國歐博邁亞公司和英國的阿特金斯公司入圍參加湘江生態經濟帶的規劃編制。
站在國際視野突出規劃設計,使湘江的改革建設一開始就在高起點上有序推進。正因為有了國際視野,湘江生態經濟帶在規劃中,被定位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生態經濟發展走廊”。
“兩型”,更是規劃編制的重要特色。堅持“兩型”原則、彰顯“兩型”特色、落實“兩型”要求,成為規劃編制的主題。
正在編制湘江流域科學發展總體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所所長蔡立力說,規劃要尋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結合點,積極發展生態經濟,保證可持續發展。
蔡立力透露,“新的規劃提出,湘江生態經濟帶應成為演繹生態經濟的舞臺,逐步建成為一個帶狀的集旅游觀光、生態農業、科技園區、生態住區和生態城鎮于一體的經濟發展走廊。”
遠見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種湘江。在蔡立力眼中,未來的湘江流域,將是全國科學發展的樣板區域、湖南跨越發展的戰略平臺、“兩型社會”建設享譽國際的“東方萊茵河”。
“總的來說,就是要通過這么一個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城鄉區域以及上下游的和諧發展。”蔡立力說。
生態經濟依然是新一輪規劃的重點。蔡立力透露,新的規劃將形成“一心一帶五區六廊道”的總體布局結構,這其中——
“一心”:湘江流域轉型發展核心,以長沙、株洲、湘潭等市縣的“兩型社會”示范區為主體;
“一帶”:湘江生態經濟帶,以湘江干流為基礎,既是省域新型空間體系的發展骨架,也是區域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和整治地帶;
“五區”:西南發展生態產業的永州都市區、南部發展新型產業的郴州都市區、中南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的衡陽都市區、中部發展戰略產業的長株潭都市區、北部提升發展現代產業的岳陽都市區;
六廊道:結合湘江六大主要支流瀟水、耒水、洣水、漣水、蒸水、舂陵水,構筑外圍山體、水體與農田濕地相連的綠色開敞空間,形成區域內主要的復合型的生態廊道。
“這一空間布局充分利用了湘江流域江河水系、生態資源、旅游資源、城鎮體系、交通網絡和山林田園,將構筑出‘山水田園系統,城鄉功能一體’的良好人居環境。”蔡立力解釋說。
綠色GDP和經濟GDP在新一輪規劃中將實現同步增長。對于湘江流域產業布局,編制中的新規劃又有一些什么想法?
蔡立力透露,產業這一塊,將堅持“淘汰污染企業,提升傳統工業,布局高新產業,壯大第三產業,開放自主創新,強化區域合作”的發展原則,通過制度創新驅動、技術引領驅動、城鄉互補驅動等三大合力,積極構筑新型化工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化農業等三大主導產業,逐步建成湖南省傳統產業轉型發展、“兩型”產業聚集發展和城鄉產業互補發展的示范基地,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新型產業富集區。
支流、干流;城市、鄉村;產業、生態……科學的規劃,猶如一張網絡覆蓋了湘江流域;更如一支神筆,譜寫著全流域繁榮發展的美麗畫卷。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