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位廣東客商造訪湘江源頭小城寧遠縣,提出要在當地發展電鍍項目,并帶動形成產業鏈。對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來說,這是個不小的誘惑。但深思熟慮之后,寧遠縣拒絕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商,“我們在湘江源頭,不能光顧自己,不顧下游。”
3
產業自新, 湘江未來可期
對過去三年間的湘江綜合治理,省環保廳廳長蔣益民打出了80分的不錯分數。
在產業整治領域,通過關停、關閉一部分,搬遷一部分,一部分不達標排放企業通過改造升級實現達標排放,目前,湘江沿岸重點污染企業大部分得到妥善處理,大部分工業污染源得以消除。
同時,自上至下,環保理念、兩型理念開始“播種發芽”,成為治污的強大推動力。在一些地市,帶著環保局長去見客商、談項目,成了市(州)長們的自覺選擇。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歷史負重,無法在旦夕之間消化。湘江產業自新之路仍任重道遠。
受利益驅動,湘江整治成果遭到“挑戰”的事例時有發生。今年5月間,在耒陽市遙田鎮,一度關停的小冶煉企業反彈嚴重,由此引發了一場環保風暴。常寧市政府在一份匯報中坦言,當地有色金屬冶煉和化工行業發展歷史悠久,污染反彈隨時可能發生,短期內整治好相當困難。
湖南是資源大省,對資源的依賴短期難以擺脫。毋庸諱言,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在一定時期內還將廣泛存在,給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困難。
專家表示,在過去多年的湘江治理中,主要是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下一步,激發市場的內生動力更為重要。尋找內生動力的方向,就在于大力發展“兩型”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以新帶老、以新替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湖南“兩型社會”建設提供環境容量支撐。
實際上,通過產業提質、調優,實現從源頭上遏制河流污染,歐洲萊茵河治理為湘江治理提供了良好樣本。萊茵河流經歐洲6個國家,是歐洲最主要河流之一。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因為沿岸工業污染嚴重,萊茵河淪為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沿岸國家通力合作恢復萊茵河生態,進行流域綜合治理,大力推動沿岸產業從重工業向輕工業轉型。如今,萊茵河水質明顯改善,航運、發電、工業和生活用水、旅游等綜合效益充分顯現。
而在湘江,伴隨著全流域的強力整治,兩岸產業自新之路正漸漸清晰,產業結構已悄然發生變化——機械、電子、生物醫藥等技術密集型項目穩步上升,占到12.3%。工業生產項目均比較重視廢物內部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產業鏈條延伸。這些變化,說明工業集約發展、循環發展的思想已越來越成為共識。
產業之路越寬廣,湘江未來越可期。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