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幾天,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圣火就要在深圳熊熊燃起。對深圳而言,大運會不僅意味著12天的青春盛會,更是一項惠及千萬市民的民生工程。
自4年前成功申辦本屆大運會以來,深圳秉承“辦大運、辦城市、惠民生”的理念,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城市管理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千萬深圳市民已切實享受到籌辦大運會帶來的諸多實惠。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深圳,近距離感受這座城市因大運而發生的點滴變化。
地鐵通了,深圳“小”了
6月28日,總長157公里的深圳地鐵二期線路全線開通。從這一天起,深圳市民吳琪再也不用為上下班的交通問題而煩惱了。
吳琪住在大芬村,工作地點在福田中心區。沒有地鐵的日子里,吳琪每天早上7點半就得出門,即便自己開車,也要花上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公司;一旦趕上關口堵車,上班肯定會遲到。
過去,深圳很多人都像吳琪一樣,每天都得花費大量時間在上下班路上。隨著城市擴張和人口激增,擁堵的交通成為很多上班族的夢魘。
大運會給深圳帶來了加快地鐵建設的機遇。2007年,深圳5條地鐵線同時開工,僅用4年半的時間,地鐵通車里程就從原有的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地鐵日均客流量由原來的40多萬人次提高到200萬人次。
深圳市軌道辦主任趙鵬林介紹說,地鐵二期開通后,深圳市已形成規模僅次于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地鐵網絡,118座車站遍布全市主要交通走廊、生活區、商業區、碼頭、機場和口岸,大部分市民可以方便地搭乘地鐵出行,深圳由此真正進入了地鐵時代。
“現在好了,早上在家門口坐上地鐵3號線,到老街轉乘1號線,40分鐘內就能到公司。”地鐵的快速、準時不僅讓吳琪大幅縮短了上下班時間,還提高了她的出行質量——再不用辛苦開車,也不用擔心因堵車而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