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哥特式古建筑做手術 二千噸龐然大物增高1.2m](../../attachement/jpg/site1/20111205/00221913c09210466e5407.jpg)
溫州鹿城區周宅祠巷的天主教堂,今年剛被評為省級文保單位,是我省保存較好的教堂古建筑群。
然而,隨著周邊舊城改建演進,不遠處的信河街路面,已高出該教堂約0.8米,若遇大雨或臺風天氣,很容易被淹。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處文物古跡,該教堂將要進行整體頂升提高。最新消息顯示,到明年5月,這幢自身重量達2000噸的龐然大物,將整體向上抬升1.2米。
那么,怎樣巧施“增高術”,才能平穩頂起這個飽經風霜的龐然大物呢?昨天,施工單位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當中“玄機”。
實施“增高術”有三大難點
該教堂的主體建筑,建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超過百年歷史,為哥特式建筑風格。
這里,原是溫州城內最高標志性建筑,曾遭嚴重損毀,1982年重新修復。1985年被評為市級文保單位,今年1月7日,被評為為省級文保單位。
昨天,已有十幾名工人在教堂周邊,做一些前期準備工作了。主要是拆除教堂邊的一些老房子,給頂升工程留出足夠的空間。
施工單位是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有限公司。之前,溫州一幢百年古宅——楊宅,也是這家公司實施的整體移位工程。當時,楊宅被“行走”了142米,并“轉身”159度。
即將被頂升提高的教堂,看上去比楊宅“強壯”,而且不用走路,施工難度是否小一些呢?
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藍戊己,當即否認了這一看法,相反,他認為這次難度更大了。
藍戊己說,難度主要有4點:
教堂自身重量達2000噸,這比自重還不到千噸的楊宅,分量上大多了;建筑內部空曠,跨度大,沒有隔墻,整體性不好,不便于施工;教堂主體南側有一個鐘樓,又重又高,容易不平衡,頂升時要特別注意這點;地基不是很好,之前已有沉降,墻體已出現裂縫,要格外加固。
“就像端盤子一樣,如果只是端一個盤子,難度肯定要小,如果端的盤子疊得很高,而且盤子與盤子之間空隙大,肯定就很難端平穩。”藍戊己比喻。
頂升要分四步走,前后估計要半年
這次頂升,主要分四大步走,估計前后要花半年時間。
第一步:墻體加固
要給該教堂頂升,加固是第一步驟,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藍戊己介紹,教堂的加固原理,分“內撐”和“外拉”。
“內撐”指的是,在內部墻體上,粘上一種特質的木板,再在木板外撐起腳手架。
“外拉”,也是用鋼管腳手架頂住墻體,并加以木板保護。
這樣以來,內墻和外墻就都有了支撐。
第二步:底座加固
藍戊己提及,該教堂座落地土質比較松軟,頂升的時候,容易出現傾斜甚至坍塌,因此,加固地基十分重要。
他們要先在底座,制作一塊厚度約0.6米的“托換底盤”(混凝土澆筑),相當于給整座教堂又添加了一個地基。
“托換底盤”做完后,工人再從底盤下面挖地道,直穿屋子底部,然后插入加固樁。
加固樁會直接連接“托換底盤”,完成后,頂升工程就可以開始了。
第三步:頂升提高
完成前期工作后,高科技手段就要上場了。
藍戊己說,該工程需要用到一套同步控制液壓系統,該系統由電腦控制,分為千斤頂和液壓泵站兩部分。精確度相當高,頂升之后誤差不會超過2毫米,完全可以做到“一碗水端平”。
由于鐘樓已造成教堂“南重北輕”,出現向南傾斜的狀況。施工人員會先利用上述系統,將教堂整體恢復水平,再整體向上提升。
第四步:連接底座
頂升工程完成之后,教堂原來的外墻還要和新的底座相連并加固,成為一個整體。
藍戊己介紹,通過加固樁等連接墻體后,頂升的空間內將回填土方等,同時周邊區域也將順勢填高。“這樣既能解決水淹老問題,也能解決沉降難題。”
頂升工程預計于明年5月完工,工程總體投資預計4000萬元。
來源:浙江在線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