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2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幕并舉行了開幕式文藝演出。這是歌手楊坤在演唱歌曲《會不會》。新華社記者郭晨攝
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呼喚現實主義精神的回歸與革新”
娛樂至上、票房至上是不是中國電影的正確方向?中國電影如何更好地表現當前社會現實?10月21日上午,在此間舉行的第20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就上述等問題展開探討。
“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相比,中國電影進入新世紀后與現實主義之間的距離明顯拉大了。”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海洲認為,這中間有電影產業化的因素,也有從業者視角和能力的問題。“如果電影丟掉了現實主義的核心,即使有再多噱頭、再花哨,也不能持續引起觀眾的興趣。”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詩兵說。
“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觀念缺乏一種當下性。”上海大學教授石川認為,當前的文化語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而理論遠遠滯后于電影的發展,已經不能適應創作和生產的需要。
對于現實主義電影的定義,中影動畫公司總經理、導演黃軍認為,表現手法和外殼不是關鍵,只要表達了老百姓所思、所想、所期待的東西就是現實主義。“我認為現實主義就是抓住人類生存、生活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西北大學教授張阿利說,現在很多現實主義電影觀眾看不到,例如小成本電影《鋼的琴》,因為不是商業片幾乎沒有影院愿意放映。“現實主義永遠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主流,我們應該共同營造一個讓現實主義電影回歸的環境。”
多位與會專家認為,現實主義電影回歸需要更好看、更多元的表現形式。
王海洲認為,獲得本屆金雞獎五項提名的影片《鋼的琴》是一條很好的路子,“它從世俗的卑微生活中升華出一種樂觀向上、富有力量的美感,這種讓觀眾易于接受的題材是需要我們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