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研究者:文保政策執行不力
對此現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李健民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非常痛心,“我國的文物法確實規定了很多內容,各方面雖然都有所涉及,但規定是規定,執行起來力度差、漏洞多。”
記者發現,將邙山古墓群古墓“改裝”成現代百姓墓以及盜墓的行為,確與我國《文物保護法》內容相悖,現實中卻依舊存在。李建民研究員表示,很多地方的文物保護單位只做表面文章,不把文保工作當回事。“曾經有些地方的村民發現有盜墓現象,打電話給文物局,根本沒人理。實在沒辦法,就打電話給我們考古隊,但我們束手無策,因為我們管不了。”
對此,李建民研究員還表示,盜墓猖獗到這個地步,還與一些地方警匪勾結有關。“你看凡是一個地方盜墓盜得很兇,肯定是有當地公安給他撐腰。公安成了盜墓賊的保護傘了,甚至參與其中,這更反映出我們國家文物保護政策執行不力。”
對于打擊文物犯罪的困境,河南一位從事刑偵工作多年的刑警老鄧(化名)告訴記者,現在河南已經沒有警察愿意接手跟文物相關的案子了。他說,主要原因是“辦盜墓案件有幾大障礙一直擋在前面”。
“首要原因是盜墓是個暴利行業”,他說,“盜墓成本很低,一個人支鍋,花費的主要是勞務費,但挖得文物的話,經濟利潤卻十分可觀,這就讓許多人難以抵擋誘惑”。
老鄧認為許多民眾報案也不及時,“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看盜墓”,公安機關就很難及時獲悉盜墓案件。老鄧告訴記者,警力用在保護登記在冊的陵墓上還忙不過來,對于河南地下千千萬萬未經勘測、登記的陵墓,幾乎沒有保護措施和手段。
“另一大原因就是盜墓案件不同于其他刑事案件,沒有明確的受害人,并且調查取證周期長,往往在刑法規定的刑拘時間內完不成取證工作,就不得不把犯罪嫌疑人放了。”老鄧說,“這樣警察投入大,但收效少,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盜墓的案子”。
百姓冢何時能還原皇族陵
面對文物保護的困局,洛陽市有關部門也作了努力。2011年4月,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道洛陽盜墓亂象后,5月16日,洛陽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在洛陽市政府官網上發布了《關于公布〈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保護條例》稱,“市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在邙山陵墓群重要墓葬、重要遺址、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設立保護標志、界樁等保護設施并予以公示”,“在邙山陵墓群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符合邙山陵墓群保護規劃,不得破壞邙山陵墓群的環境風貌”。
洛陽市法制局法規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條例已送交洛陽市人大。但洛陽市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員對記者說,邙山陵墓群范圍比較廣,要將每一處陵墓都做標示,不太可能,“目前是僅一部分有”。
中國青年報記者就皇族陵變百姓墓一事致電洛陽市文物局文物科及負責邙山陵墓群日常保護的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相關工作人員拒絕回應記者的問題,稱需經洛陽市委宣傳部通知后,才能接受采訪。
隨后,記者向第二文物工作隊嚴主任反映了所見情況,嚴主任表示“知道了”,但不接受記者的采訪。
在可能出臺的《洛陽市邙山陵墓群保護條例》之外,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資深文保專家李曉東還指出,僅嚴格執行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是不夠的,關鍵還是靠政府的支持。動員群眾參與文物保護的模式更有利于開展工作,該模式在這幾年有很大的發展和完善,“但在有些地方堅持不下去”。李曉東說,“農村的文物保護員應該得到一定的補貼,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將文保員補貼列入預算,使其工作有了保障。有的地方還給文保員購置了一些設備,這有利于發揮文保員的工作積極性。”他認為,這樣就能有效遏制文物破壞的狀況。(記者王帝 實習生 梅軼竹)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