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國內極少地區符合必備條件,有效需求、多層次錯位發展是關鍵
日前,隨著各省市“十二五”規劃的陸續出臺,不難發現全國至少有30多個省區都在同時爭建金融中心。其中,上海、北京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昆明、南寧和烏魯木齊分別要建“泛亞金融中心”、“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中亞區域金融中心”,其余20多個城市,也雄心勃勃提出所在區域的“金融中心”。
這種一哄而上爭建金融中心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熱議,如何看待各地爭建金融中心這一現象?世界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從事金融服務業,而這個比例即便是上海也只有1%。其他各省市的區域金融中心是否具備建設金融中心的條件,我國是否需要如此多的金融中心?或者,我國是否承載得下如此多的金融中心?這似乎需要更多的規劃和整體考量。
如何評價多個省區爭建區域金融中心?
幾十個金融中心不可能地區只為尋找新增長點
金融中心的發展,要培育產業鏈、完善產業鏈、豐富產業鏈,有專家指出,金融中心建設不能像抓農業、工業項目那樣大干快上。探究金融區產生的通常的原因,一種是自然產生,孕育于地區的內在發展動力;另一種是由政策主導,中央政策給予優惠和特殊的條件。
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區域經濟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系主任林江分析表示,目前我國的金融中心的成長模式主要是后一種,金融中心需要政府規劃和引導,而非在市場選擇上自然成長,因此出現了幾乎所有地區都向中央要政策的情況。
“其實地方政府所處的情境很尷尬:沒有提出規劃被批不作為,提出了又被批不務實。事實上,大多數規劃也都是本著試試看的心態,提出'‘為什么我們不行’?真正的情況是,自己也知道不太可能。”林江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不要把目前金融中心規劃遍地開花、省區之間“掐架”的現象看得太過嚴重。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也認為,對各省目前的焦急心態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這些都是美好的訴求,但事實上,出現幾十個金融中心這種情況,一句話,不可能。”陸磊表示,以美國為例,其實金融中心也就只有兩個,中部和西部分別是芝加哥和紐約,中國出現幾個金融中心不太現實,也承載不了如此多的金融中心。
此外,陸磊還指出,之所以出現幾乎所有省區一哄而上地提出金融中心規劃的情況,大背景是目前實體經濟面缺乏競爭力,整體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各地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自然第一時間都想到了金融。”
此前,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夏斌曾表示,建設金融中心一事上,地方政府的心態、本意是好的,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這個問題放在十幾年前,大家連提都不會提。”
區域金融中心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
極少地區符合金融機構高度集中的必備條件
事實上,現在很多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省區對區域金融中心的定義并不是非常清晰。專家指出,建設怎樣一個金融中心,從我國的情況來說,具體要結合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水平及產業特色。目前,其實很多地方提的金融中心,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域金融中心,而是區域平臺。由于政策先行,輻射范圍也很少超過省際,用省會經濟來定義更為合適。
林江指出,在我國內陸,所謂的金融中心,很少能符合其中要求的“金融機構高度集中”,這一條件。“比如說武漢,雖然是中部大省,但也很難達到。像陜西,四川等地區則更難。”陸磊也分析認為,其實目前來看中國真正的全國性金融中心就一個——北京。因為目前中國的金融是銀行導向的,北京有其得天獨厚的政治條件,央行和各大行的總行集聚。此外,上海主要是依靠其發達的實體經濟,但國際色彩實際比較淡薄。而至于遼闊的西部,陸磊認為主要看重慶,因其有傳統制造業的支撐。“但西部很難有標準意義上的金融中心,金融產品的種類目前也比較缺乏。”眼光回到珠三角,專家認為先不談廣州和深圳的差異,統籌來看,發展的目標是應該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服務民企和外貿。
這樣掃描下來,我國究竟需要多少個金融中心才比較合適呢?“我認為不能簡單地說需要多少個,粗略的區域分區意義也不大,中央政府也不宜統一規范、規定,容易僵化。比如,西部地區不太可能依靠上海的輻射能力,但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輻射遼闊的金融中心。而華南是否有了上海就夠了,這都沒有定論。”林江表示。
現在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省市都提出了不少吸引人的優惠政策,比如免稅、贈送土地、人員獎勵等優惠政策,極力拉攏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分支機構。
但不少內業人士評論表示,沒有繁榮的實體經濟和成熟的第三產業聚集,再便宜的地皮,再寬松的賦稅,也成不了金融中心,企業看重的并不是優惠,而是地區帶來的經營機會,區域金融中心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國建設金融中心應堅持什么原則?
可因地制宜建立不同層級的金融中心
不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大部分專家認為,對于金融中心的是打造,要有開放的心態。最重要的是進行金融創新,企業需要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因此也應該允許多層次的金融中心。金融中心的關鍵是功能性、構建融資平臺以及多種融資方式,其中包括要發展非政府金融。
“我國的金融中心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認為金融中心大大小小都可以,關鍵是便利,形成輻射作用,至于標準,應該因地制宜。”林江表示。
學者指出,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不排除東北、西北會培育出金融中心。但是要強調是不同層次的,要求不能太高,如強制添加國際輻射能力等目標胡亂指揮。有學者提到,像西安這類具有產業優勢的地方,可以有意識地逐步發展,進而輻射西北地區。
林江建議,可以建立不同層級的金融中心,比如分成1級、2級。功能上則分為國際、區域、本土、離岸等。總體來說,就要根據需求多元化做到多樣化。
陸磊也認為,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區域經濟特點差異性大,發展區域金融中心是必要的。但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發展規劃大多以省為單位,跨區域流動困難重重,而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從體制方面下功夫。
還有專家指出,金融中心發展起來后,會導致地價、各種商務成本上升,對一般的制造業產生一種擠出效應。金融中心本身還要占用一定的資源運轉。“金融如果真正能為經濟提供服務的話,這個成本是有效的合適的。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發展金融而發展的話,那就是浪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此前公開表示。
-焦點廣東建設金融中心如何定位?
穗深錯位發展
廣州可打造期貨中心
與其他地區一樣,廣州也趕上了這輪金融中心的熱潮。
作為全國金融業增加值居全國首位,且GDP占全省比重達6.1%的廣東省,“大而不強”,成為了我省金融業急需改變的現狀。廣東省的“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將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將直接融資比重提高到30%以上,將地方金融資產占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與建設金融強省相呼應,廣州也提出了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目標。然而,由于廣東這一片18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已經聚集了香港和深圳一外一內兩個大型區域金融中心。廣州再建區域金融中心被不少學者和專家質疑其必要性和存在的發展空間有多大。如果真要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廣州的定位又應該怎樣與深圳香港區分?
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行長靳彥民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建設金融強省,當務之急要改變目前過度依賴銀行的狀況,目前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挑戰。目前,廣東有超過10萬億的銀行資產,但銀行發揮的作用主要還停留在信貸服務、個人業務、結算支付方面。“要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推動保險、擔保、信托和金融租賃等金融市場的多元化,通過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產生對經濟拉動的強大合力。”靳彥民認為,粵港互動是目前發展金融的一大優勢,而且必須得聯動起來,他認為兩個區域金融中心在現階段并不沖突,更多的是相互的促進和合作。
林江指出,廣東的定位應是國際金融中心,因為廣東省的特色是外向型經濟,應該利用既有優勢,對接香港、新加坡,甚至可以長期規劃對接倫敦。目前來說,逐步深化對接香港、新加波,就是和亞太的兩大中心實現了對接。同時,廣東要對接內地,利用武廣高鐵,對接泛珠三角地區,實現內外連接。
“廣州和深圳應該錯位發展,如同紐約和芝加哥,通過補缺,良性互動。在廣東省‘十二五’規劃里強調的正是這個思想。廣州作為省會,要利用珠三角商品集散地的優勢,打造商品期貨市場。廣州做期貨市場和深圳依靠深交所以投行和基金管理為主的路子并行不悖,屬于增補空白,補缺發展。”林江提議。
陸磊則認為廣東需要做三點:首先是要發展面向民營的金融集群,運用社區型加私募的方式,進行股權改革,從而實現全面的轉型升級;第二,要建設基本市場,具體來說,現在就是要爭取“新三板”,民營企業的參與,關鍵是要平民化,而非貴族化,要降低門檻,從而活躍實體經濟。最后就是要充分發揮外向型的優勢,發展人民幣的跨境結算,這一點,應該說只有廣東做得到。南方日報記者 黃倩蔚 實習生 肖垚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