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招工難”在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人社部方面一直否定是因為勞動力不夠用導致的。據介紹,盡管當期新進入勞動年齡段的人口增速下降,但總量還在增加。而且,就業工作所面對的主要并不是當期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因為進入勞動年齡與進入人力資源市場是有時間差的,中間隔著繼續接受教育這樣一個延后的過程。盡管當期新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增速有所放緩,但由于“十一五”時期入學的大批高校畢業生陸續進入市場,再加上其他青年勞動者和失業人員以及農村轉移就業人員,現實的總量壓力還相當大。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的測算顯示,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于2013年、2021年達到“雙高峰”,勞動力供給優勢將持續保持。
勞動力比較優勢不會因最低工資上漲而輕易失去
今年上半年,北京、天津、山西等18個省區市相繼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深圳市達到13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北京市達到13元。根據人社部發布的“十二五”規劃,今后5年最低工資標準要保持每年增長幅度在13%以上,5年后接近“倍增”。
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讓一些企業紛紛“叫苦”,表示無法承擔如此迅速上升的勞動力成本,也有專家認為繼續漲下去會讓中國失去勞動力比較優勢。
對于最低工資標準,尹成基介紹說,最低工資制度實際上是保障職工最基本工資收入的一個制度保障,是一個兜底保障。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當中,中央提出要提高初次分配在整個收入分配當中的比重。
“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保持13%以上的增長幅度,就是為了使低收入職工工資水平有一個有保障的增長,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的具體額度是充分考慮了方方面面的因素的。
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認為,勞動力比較優勢主要看“勞動力費用”,不能簡單地把勞動力價格和勞動力費用混為一談。勞動力價格衡量的是單位時間內的勞動者收入。勞動力費用則是衡量單位產值所需的勞動者收入。
當工人工資漲一倍、單位時間內生產出三倍的產值的時候,勞動力費用不是上漲,而是下降。
據調查,近年來我國很多地方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速大大高于職工平均工資增速,高技術人才不斷增加。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工資漲了、勞動力成本就提高了,可能在某些領域還下降了。可以說,我國仍擁有大量的、價格相對較低、但勞動力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這也將使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得以延續并在全球制造業領域擁有強勁的競爭力。(記者白天亮)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