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聰。資料圖片
“蛟龍”號成功完成4027米的下潛深度,初戰告捷,潛航員葉聰向本報獨家提供了他親筆記錄的此次下潛經過(文中時間均為當地時間)。
風大浪高,不能滿足下潛試驗條件
半個月的航渡以后,當我們抵達預定試驗區時,太平洋上不“太平”,風大浪高,不能滿足下潛試驗的條件。
這塊海域的常客,我的同屋、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說,他近些年到過這個地方七八次了,從沒有遇到過這種海況。
等了兩天,天氣沒有好轉,反而惡化、復雜。指揮部經過會商,艱難作出決定,趕赴第三備選試驗海區。
留下“海洋六號”船繼續在合同區作業,“向陽紅09”急行30小時,穿過一大片雨帶后到達備選海域。
試驗準備工作有條不紊。航行過程中,在全船的關注和幫助下,我們裝好了壓載鐵。
21日,在凌晨3時抵達海區后,立即安排了淺地層剖面測量,確定了試驗海區的深度。
早上7時,收到了國內發來的海區海流、水文和底層的詳細數據。
8時,我和崔維成、楊波三位試航員進艙,開展編號為第四十次的下潛。
一入水,大海就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這次下潛的目標深度是3700米左右,內容是均衡試驗、水聲調試和潛水器性能復核。
一入水,大海就給了我們當頭一棒。這個海區接近赤道,雖然風浪較小,但是涌并不小,我們在艙內能感覺到潛水器的升沉強烈,透過觀察窗能看見海水一次又一次拍擊過來。
兩位下潛的同伴,一位是副總指揮崔維成,他的適航性非常好,自稱“心不動則船不動”;另一位是水聲專家楊波,當時已經閉上眼睛,幾乎是平躺在我旁邊。
下潛深度到達20米,波浪的影響就立刻減小甚至沒有了,三人都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艙外的光線逐漸變暗,開始還能看見一兩條小魚、浮動的發光水母,到最后就只能看見那些自發光的浮游生物了。因為下潛速度很快,這些光點就像流星般從觀察窗前劃過。
順利通過1700米考驗,大家松了一口氣
開始的1000多米很順利,我們還抽空拍了一張三個人的合影,通過水聲通信傳到了水面控制室。
過1700米的時候,大家緊張了一會兒。去年,潛水器多次在這個深度絕緣報警,但是一回到1000米,報警消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五次下潛。經過一年的技術改造和升級,今天我們順利通過了1700米的考驗,大家松了一口氣,繼續往下潛。
下潛過程中,我們測試了幾乎所有的設備,確認它們在各個深度工作正常,通過分析下潛速度、阻力等參數,獲得了潛水器在這個海域的均衡數據。
中午11點半,激動人心的時刻來到了,“蛟龍”號在時隔一年的第一次下潛中打破了自己的下潛深度紀錄,達到了4027米。
20天風雨漂泊,我們迎來第一個勝利果實。
回到甲板以后,我們舉行了潑海水的儀式。以前,這個儀式是為第一次下潛的人準備的,現在成了“蛟龍”號返回甲板后、慶祝新紀錄產生的保留節目。
一大桶冰涼的海水從頭頂澆下來,開心得通通透透。
(記者 余建斌整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