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考察的時間窗口回溯至2007-2008年中小企業在上一輪周期的調整困境,我們發現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基本約束也是來自于原材料、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等因素,歸根結底為轉型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區別在于當前企業面臨的G D P增速較低、外需較弱。回顧2009—2010年的大規模貨幣與信貸刺激政策,可以說這一超常規時期的危機應對政策對沖了2008年不少行業的中小企業面臨的轉型壓力,使當時看來正常政策環境下難以生存的中小企業獲得了暫時性的延續。
但是,轉型并非能夠一蹴而就的。一直以來,浙江工業的特色是“低、小、散、落”。產品低端,企業規模小,分布分散,抗風險能力差。難以回避的現實是,依賴外貿型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的浙江,在產業轉型方面一直鮮有明確的方向。
“企業轉型需要一個過程,非常痛苦。外部危機依然存在,內部危機已經顯現。”孫國君說,其實每個企業都想轉型,但宏觀政策一變生存都有問題,又怎么轉型升級呢?
巴曙松認為,目前的政策方向應當是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的轉型。他建議,在宏觀政策上可以考慮在適當加息以抑制通脹預期的同時,適當降低準備金率以改善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環境;通過降低中小企業稅收,來減輕中小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壓力,同時重點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以金融、財稅等多種手段鼓勵中小企業之間的并購整合,促進優勢的中小企業通過并購進行良性的擴張;降低管制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希望進入的服務業等的準入門檻,鼓勵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進入新的行業領域。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