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征集意見5月31日結束,截至當天21時,以網絡方式提交數計,意見已達237257條,創人大單項立法征求意見數之最。公眾討論的焦點涉及進一步提高扣除額、實現以家庭為單位計征、切實加強高收入群體的個稅征管等諸多方面,但綜合來看,切實調整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稅負公平成為公眾的一個主要訴求。
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的專家認為,扣除額應不會在草案的基礎上有較大幅度調整,不太可能超過3500元。除了調整扣除額之外,在目前所提的意見中,扣除額指數化最為可行,而這對解決全局性公平具有普遍意義。
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4月25日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草案將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標準(扣除額)由現在的每月2000元上調至每月3000元,同時將現行工資薪金所得9級超額累進稅率改為7級,取消15%和40%兩檔稅率,擴大5%和10%兩個低檔稅率的適用范圍。
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以來,作為公平社會財富分配的重要手段,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被寄予厚望,上調扣除額、降低稅率等呼聲不絕于耳。
一份最新披露的調查顯示,在逾50萬的調查者中,56.7%的人希望提高扣除額,19%的人希望減少級次、擴大級距,另有23%的人期待降低稅率。僅就扣除標準而言,絕大多數認為應在草案的基礎上進一步上調,贊同3000元的受訪者不到10%。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對3000元扣除額不滿意,這反映了百姓降低稅負的訴求,這個訴求是完全合理的,但扣除額太高的訴求恐怕不是很科學。科學的辦法是扣除額不用調太高,但要讓低收入人群承擔較低水平稅負,比如在稅率上下工夫等。
劉桓分析認為,在目前所提的意見中,除了調整扣除額之外,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扣除額的指數化,“這在技術上應該是能達到的,具體可按年度來進行調整,比如2011年扣除額為3000元,C PI為5%,那么明年就可以將扣除額調整至3150元。”他表示,物價上漲實際上意味著扣除額的下降,這對工薪所得納稅人是不利的,因此,扣除額的指數化對解決全局性的公平具有普遍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安體富表示,目前的問題是工薪以外收入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這需要通過加強征管來解決。為此,他建議,通過實行稅號制、實現收入完全貨幣化、加強現金管理、大力推進非現金結算以及構建稅務、金融機構、公安、海關等各部門之間的聯網系統等措施來解決。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