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工資縮水
報告顯示,雖然全球工資水平總體增速放緩,但各國受影響程度差異較大。
受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是東歐和中亞地區。官方數據顯示,東歐和中亞地區實際平均工資增長率在2007年達到驚人的17.0%,但于2008年迅速降至10.6%,到2009年再度下滑至-2.2%。
根據俄羅斯聯邦統計局的數據,該國實際工資平均增速連續兩年大幅下滑,從2007年的17.3%降至2008年的11.5%和2009年的-3.5%。
主要發達國家的情況也不樂觀,在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的28個發達國家中,2008年有12個國家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2009年則有7個國家下降。其中日本的情況最為嚴峻,實際平均工資增速在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為-1.9%。
《2010/11全球工資報告》援引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美國在金融危機期間工資出現了負增長。2008年美國實際平均工資增速為-1.1%,但這一數據在2009年出現明顯好轉,達到1.5%。
一向領跑歐洲經濟的德國也未能在“工資縮水潮”中幸免。報告指出,早在經濟危機前,德國工資水平就已現下降趨勢,2006年的降幅為0.9%,此后降幅雖逐步縮小,但始終未擺脫下降通道。
亞洲增速“一枝獨秀”
本報訊與世界其他地區“黯淡”的工資增長數據相比,亞洲近幾年的工資增長水平可謂“一枝獨秀”。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對亞洲地區工資變動情況的跟蹤統計,在2006至2009年,亞洲地區的實際工資平均增速(包括中國)始終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增長態勢。2007年為7.2%,2008年為7.1%,2009年增至8.0%。
但報告同時指出,亞洲工資大部分的增長來自中國的貢獻,因為中國的工資總額就占了亞洲工資總額的一半以上。而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工資出現了負增長。
報告特別指出,印度的工資增長表現不俗。印度官方數據顯示,該國在2008年工資平均增速為8.3%,這一數據甚至超過了2008年亞洲的平均增速。
此外,從近10年的情況看,亞洲地區的工資自1999年至2009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