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從2007年起在東城開始試點的本市第一本國學地方教材——《〈弟子規〉新解》已通過北京市中小學地方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初審,對原文沒有刪節,今年3月終審確定后,有望于9月新學年到來之際在全市小學推廣。此前,曾有外地教育部門禁止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
據了解,《〈弟子規〉新解》共有8課、18節。每課每節的題目都用原文表示。據《〈弟子規〉新解》編委會負責人、東城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東城區老教師協會會長侯守峰表示,用原文作題目,不僅便于學生記憶和背誦,更主要的是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套教材主要供小學三年級學生使用,課程在一年之內學完。
目前,這套教材已在史家小學、府學小學、安外三條小學、黑芝麻小學、校尉小學、特教學校、曙光小學、景山學校小學部、東四七條小學、方家胡同小學、遂安伯小學、匯文一小、忠實里小學、崇文回民小學、寶華里小學、前門小學、金臺小學、天壇南里小學和天壇東里小學共19所小學進行試點。
■對話編委會負責人侯守峰
《三字經》作德育教材操作性不強
記者:當初選擇《弟子規》作為在小學試點的國學教材是出于什么考慮?為什么不選用《三字經》?
侯守峰:《弟子規》成書于清朝康熙年間,承載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底蘊,盡管存在時代局限,但總體符合當今的道德價值取向。作為一本啟蒙教材它又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對于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和規定。《弟子規》重視從幼年入手,加之以生活中常見的小事切入,對于小學生來說容易操作。因此《弟子規》是我們編寫國學地方教材的首選。而《三字經》講的是大歷史背景,作為小學生的德育教材,操作性不強。
用現代價值觀引導學生理解古文
記者:《〈弟子規〉新解》相對于《弟子規》在內容和結構上進行了哪些調整?
侯守峰:《弟子規》共有1080個字,講了108個規矩。《〈弟子規〉新解》并未對原文內容進行刪節,而是在指導思想、編寫體系、內容擴展上進行調整。在內容中滲入了現代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例如,《親有疾藥先嘗》一節中,除直接解釋原文含義外,教材還教學生如何從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當父母有病時,子女細心照顧就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而不是強調“給父母喂藥前要自己先嘗冷熱”。鏈接板塊主要是引入故事,加深理解。
■試點校反饋
三年級教材全校學習
史家小學一年級負責《〈弟子規〉新解》試點工作的曹老師表示,最開始的試點是以讀本為主,主要要求學生會讀會背。實驗后發現,孩子并不理解其中的道理。后來加入故事和與現實相連的板塊,有助于孩子的理
解。目前,史家以適用于三年級的教材為原本,在全校各年級進行試點。一年級學生王添陽的父親介紹說,有時在和孩子聊天的時候,他能很應景地蹦出一句《弟子規》原文,說明國學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
■新聞背景
2010年12月29日,山東省教育廳發出通知,嚴禁中小學校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他們擔心“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會“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
湖北省一些學校給學生推薦的是刪節過的“潔本”國學內容。例如,《勸學詩》中刪掉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名句;《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也因有宣揚“環境決定一切”之意而被刪除。此舉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
來源:人民網-《京華時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