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們的描述并不準確,此時,討論的場景遠遠不限于此,可能在天津的勸業場前,可能在上海浦東新區的寫字樓里,可能在公交車上,在會議室里,在工廠的車間,在田間地頭……
無怪乎一些輿論專家評論說:今年的兩會已不單純是代表委員的兩會,而是面向普通大眾的全民論壇。兩會,也因此被中國公眾賦予更多的期待。
民生主題,像一根紅線把普通群眾和兩會緊密相連,不斷匯聚起前進的力量。
兩會前,各大網站不約而同地展開了“兩會熱點調查”。前10位熱點排序雖不相同,但民生問題無一例外地全都排在首位,可見民生分量之重。萬眾期待,期待著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時期后的第一個兩會,能給他們帶來新的福祉。
兩會期間,打開各大網站的兩會報道專題網頁,你會發現許多網民在發帖反映民生問題的同時,紛紛建言獻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策,與代表委員良性互動,理性交流。
兩會召開的這段時間,巴基斯坦《每日郵報》總編輯馬克東·巴伯在北京,與出租車司機、記者和普通民眾都曾做過交談——
“中國兩會不僅是與會代表對國家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大討論,它更為普通民眾表達看法,參與中國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機會。從民眾的表情里可以看得出,他們對中國這樣一種民主機制是認同和滿意的。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只有為公眾提供表達看法的機會,才能不斷進步,中國的發展進步是中國領導人和中國公眾共同努力的結果。” 巴伯的話在中國網友那里得到印證。
“國家興亡,網民有責?!币晃恍氯A網友深情地在博客上表示,民生問題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家領導人和兩會代表委員能夠傾聽來自群眾的聲音,把民生置于中心議題,拉近了兩會與普通群眾的距離。
兩會召開前,全國人大代表、陜西黃河集團公司24車間工段長王卉在媒體上公布了征求民眾建議的電子郵箱?!拔夜剂肃]箱,就是想吸收民意,聽聽群眾的聲音?!?/p>
如今,王卉已經收到103封建議?!斑@些郵件來自全國各地,封封都是民生建議,封封都是基層百姓最關心的事情,件件事由都說得清清楚楚。這一方面讓我感到普通老百姓參政覺悟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到作為人大代表職責重大。”
作為基層工人代表,王卉會前還走訪了一些老職工和有困難的群眾,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了一些摸底。兩會期間,王卉關心的重點仍然是民生領域的問題,對就業再就業、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政策與代表們進行討論。因為這種傾聽,在去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中,中國迅速做出反應,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大社會保障,在危機的嚴冬中送來陣陣溫暖。
因為這種傾聽,2009年,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超額完成全年900萬人的就業工作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8%和8.5%。
因為這種傾聽,中國人有了新的希望——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解決房價問題、放寬戶籍限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發展教育、擴大就業等人民關注的主題都濃墨重彩,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將使城鄉同票同權可期……
改善民生,因賦予了公平與正義的新內涵而讓兩會更加扣人心弦。
33歲的楊勇每天的工作是向北京南四環幾個小區送水。每到一戶,放下桶裝水后,他總是拘謹地退回到門外半米遠的距離,嚴守著這條在他看來與“城市人”之間不可逾越的界線。
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當天,他放下手中的活計,與工友們一起守在收音機旁,靜靜地聽著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
這條界線將被跨越。2010年兩會上,“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公平”這個詞讓他們動心。楊勇說:“靠自己的勞動吃飯不丟人。但總理的話讓我有了新的期待,期待我還有我的子孫能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新老三大件”不斷變遷,當買車、購房、境內外游都不再稀罕,當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后,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等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而這些領域都事涉公平與正義。姚景源把民生問題,進行了梳理,發現一個新的特點。 “中國正面臨又一次重要的社會轉型,而中國的轉型和世界的再平衡在時空上形成一定的重疊。”莊健說,目前中國資源、人口結構和環境壓力凸顯,多年經濟高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擴大內需戰略的推進已受制于社會領域發展的滯后,經濟發展“倒逼”社會進步,社會領域的變革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 “公平”“正義”,“幸?!薄白饑馈?,讓人耳目一新,令人神情激蕩,照耀著一個發展中大國邁向現代化的新征程。
歷史透鏡聚焦兩會——在發展的景深中,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關節點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定著國家的未來,也將深刻影響世界
九三學社中央的兩會發言材料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韓國記者在書上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那么我們應當做什么?”他的調查結論是“我們只管開發這座工廠里的技術就可以了。只要我們保持高一檔次的技術優勢,中國就永遠是我們的黃金市場。”
旁觀者的冷峻觀察,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世界工廠”,這頂帽子,在中國頭上戴了不少年,它曾給中國發揮廉價勞動力優勢帶來過實惠,但這頂帽子就這樣一直戴下去,中國會怎樣?
去年那場至今仍讓世界驚魂未定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好好地上了一課:
國外訂單減少,出口急速下滑,很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出口企業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驚得不知所措。國內外企縮水了,有的甚至一夜間蒸發。大批的農民工無奈地背起鋪蓋踏上返鄉路……
經濟的航船在驚濤駭浪中該駛向何方?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也給世界出了一個難題。與此同時,一場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模式調整開始悄然進行,低碳、綠色經濟、再制造,諸如此類的新概念出現在美國、英國、歐盟等西方國家的發展藍圖上。他們清楚,誰轉變得快,轉變得徹底,誰就將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一個世界經濟“大競爭、大調整、大洗牌”的新時代正在降臨。中國需要“換一個姿勢跑”!
“率先轉型,主動轉型,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這樣說。
強國的崛起,無不是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期,迅速轉變產業結構和社會運行方式,制定一系列戰略目標。而今天,我們正站在這樣一個需要做出抉擇的歷史十字路口。
中國人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光明的前途,也有世界現代史出現過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能否以可持續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長,能否以破解貧富差距矛盾避免社會的動蕩,能否以新的生態文明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發出了這樣的告誡。
這正是今年中國兩會受到國內外更加高度關注,牽動著世界輿論神經的又一深刻之處。
“今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話音剛落,外電迅速做出反應——
路透社5日發表評論說,無論是赤字規模、貨幣增速,還是物價漲幅,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都是留有余地的,傳遞了中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決心。
日本發行量最大的《讀賣新聞》6日以《中國向擴大內需轉換》為大標題,“濃墨重彩”地報道了中國將要做出的這種轉變。文章稱,中國將由出口投資偏重型經濟,向消費主導的內需擴大型經濟轉換,而這將給人們帶來更多經濟發展的實惠。
日本另一大報《朝日新聞》認為,中國政府將通過著力改善收入差距,調整經濟結構,加強節能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實,中國對這一歷史性轉折謀劃已久:
“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這一創新理念剛一萌芽,立刻引發了研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熱潮。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是一字之改,但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國在關注GDP增速的同時,向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質量的觀念轉變。 2009年12月,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不到一個月,2010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作了深入闡述。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這是決策層發展觀念的又一次升華。
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的兩會,向國內外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中國正站在新的起點上,走向發展的新境界。
如果說,非典危機的突然沖擊,讓我們認識到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那么,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洗禮,則讓我們意識到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死路一條。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所說,今年代表委員和普通群眾比往年更為熱烈甚至是激烈的討論與交鋒,正是體現了他們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所肩負著的責任和使命。
兩會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新的圖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取消城鄉選舉差別,實現同票同權,促進憲法規定的平等原則充分實現。
這是又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的開始,它也必將再一次改寫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圖景,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命運。
2010年,中國“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規劃的醞釀之年。這一年兩會所達成的共識,將直接決定著新一個五年的發展方向。
2010年,中國在新世紀頭二十年機遇期中,新一個十年的開始。這一年兩會所形成的思路,將影響著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水平。
若干年后,回望今年的兩會,人們也許能更深刻地領會到其中的含義。
來源:新華網 編輯:諶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