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頃霖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平頂山市委書記
我肯定不會指責群眾,當然要從我們干部的工作中找原因,不要抱怨群眾。——趙頃霖
現在有的干部脫離群眾
新京報:這些年群體性事件不斷出現,從你多年基層工作經歷看,你認為主要是什么原因?
趙頃霖:當前,我們正處在體制轉型期,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多元,矛盾多發,我覺得這是個必經的過程。但另一方面,如果處置及時得當,這些矛盾都會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如果處置不及時、不得當,一些矛盾就會向不利的方向轉化,甚至會引發一些群體性的事件。
從多年的實踐看,我感到,每一個群體性事件,都可以從我們干部的作風和方法上找到原因,說到底就是這兩個問題。現在有的干部脫離群眾,也不了解實際情況,群眾當然就不會信任我們的干部,這是作風上引起的問題。還有方法的問題,方法不對或者能力不行,即使工作滿腔熱情,也會出現一些不該出現的問題。
新京報:根據你的經驗,群體事件該如何解決?
趙頃霖:群體性事件大概有幾類,一種是群眾有正當的利益訴求,因為干部作風不扎實未能及時了解到或者沒有維護好他們的利益,就有可能引發群眾不滿情緒。
第二種是干部和群眾之間的誤解,群眾聽到一些小道消息,產生不滿情緒引發的事端,而事實并不是這樣。這種情況及時發布準確的信息最關鍵。
第三種是這個矛盾多發時期,也會有個別時候或在個別事情上,群眾被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煽動。
這三種情況,都有干部作風和方法的問題,即使第三種,也是這個原因。我經常給我們的干部說,一個別有用心的人怎么能把群眾煽動起來呢?如果我們的干部還沒有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本事大,那就說明我們的干部不稱職。這不僅是方法問題,首先是作風問題,是群眾對干部是否信任的問題。
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不能抱怨群眾,首先要從干部身上找原因。如果事情一出現,就站在群眾對立面看問題,只能使矛盾更激化。你覺得是群眾給你出難題,你怎么就不想想是你事先沒做好工作,讓群眾醞釀了這么大的不滿情緒呢?平時干什么去了?
新京報: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批評這些干部嗎?
趙頃霖:我肯定不會指責群眾,當然要從我們干部的工作中找原因,不要抱怨群眾,要和干部一起分析原因,討論方法。
新京報:如果事情已經發生了,該怎么解決呢?
趙頃霖:走到群眾中間去,耐心地傾聽,耐心地做好政策解釋工作,還要真誠地與群眾做入情入理的交流。這是要有耐心和誠意的。
新京報:不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嗎?
趙頃霖:沒有的事。我從來沒有遇到過被群眾威脅的時候。關鍵是得耐心地傾聽,讓群眾盡快地信任我們。有一次我接待上訪群眾,他們每個人都要說,重復地說。他們有情緒要宣泄,就要讓他們講出來。我從上午9點一直聽到下午2點,聽了5個小時,聽完后講了20分鐘,他們給我鼓掌!
要帶著感情去落實政策
新京報:那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底線?
趙頃霖:法律和政策是底線。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但是要帶著感情去落實政策,把政策用足用夠。同樣一個事情,帶著感情去做,不一定就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問題,但一定能感動他們。
新京報:處置群體事件時機很關鍵,你怎么把握?
趙頃霖:首先要及時。這里有個經驗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干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首先要鎮定,往往有的干部沒有經驗、心中無數,容易驚慌失措,這就是應對能力和經驗的問題了。但說來說去,還是作風和方法問題,如果對群眾沒有感情、不能真誠地為群眾做事、在群眾那里沒有信任,就會埋下禍根。現在社會矛盾多了,應對這些矛盾,首先是我們的干部作風要更精細、更扎實,相反,目前一些干部的作風反而浮躁了。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來源:新京報 編輯:鄧京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