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0日發表專欄文章:我想給她和她的家人捐款。所有聽了她的故事的人都想給她捐款。
劉惠珍是河南鄲城縣的一個11歲的小姑娘,是五個家庭成員中唯一的健全人。她承擔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同時還要照顧年屆七旬的祖父母以及癱瘓父親。
前天,當地媒體報道說,惠珍每天清晨6:30就要起床,幫助半癱瘓的祖父穿好衣服,伺候祖母上廁所。做好全家的早飯,并且服侍父親吃完早飯后,她才能夠安心地離開家門去上學。
放學后,她要準備晚飯,洗衣服,帶著爺爺奶奶到戶外曬曬太陽,給躺在床上不能動的父親捶捶背、擦洗身子。晚飯后,才能開始做作業。
夜里,她要起來兩次幫助父親接尿。她把爺爺奶奶和父親的床擺放在自己床的周圍,以便在聽到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的呻吟時能夠迅速起身幫助他們。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惠珍這個家卻當得太早了。自從六歲時,母親拋棄了赤貧的家庭后,她就開始過著這樣的日子。
聽了她的故事許多人都詢問她的地址,要給她寄錢。他們也希望當地政府能夠做點什么幫助這個貧困的家庭走出困境。
這類事情并不罕見,人們每次聽了之后都想給這些困難中的人捐款;當地政府往往在公眾表現出強烈的反應后才采取行動,提供幫助。然而,無論是政府的幫助和人們的捐贈都無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關鍵是消除貧困。
同貧窮作斗爭,這似乎是個世界性的永恒話題。在中國,這更是所有革命者一直鼓吹的口號。從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他們就一直發誓要把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從貧窮中解救出來。
在1949年以前,共產黨許諾要“為窮人打天下”并一直為之而奮斗著。革命勝利后,中國實現了社會平等,但貧窮依然存在。因為在一個不太友好的地緣政治環境中,中國需要盡快強大起來。為了積累國家財富,中國人不得不過著節儉的日子,不得不容忍家家戶戶依然處于貧窮的狀態中。1979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國民經濟年年迅速增長。然而,貧富差距卻拉大了。
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的社會財富急劇增長,國家財力是有史以來最強的。中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也改善了。然而貧富懸殊依然在加大,仍然有許多家庭,尤其是農村、偏遠地區的家庭,依然掙扎在貧困線上。
如果說在1949年后的第一個30年里中國人不得不以犧牲生活的改善為代價來幫助國家盡快富強起來,如果說在第二個30年里容許貧富差距存在是為了保障國民經濟在市場經濟的機制下更有效地增長,那么現在看著這個差距繼續加大卻是不能容忍的了。
我們的國力現在是相對地增強了;整體社會財富也在一定程度上稱得上是富裕了。我們必須承認,目前中國存在的貧窮現象不再是經濟欠發達的結果,而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結果。資本方和高層管理者取得份額太大,而勞動方取得的太小。
現在是真正把改變財富分配機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消除貧富差距該動真格的了。(中國日報專欄作家 劉式南 編輯 潘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