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9日報道:從這周起,即將進入一年里我最喜歡的日子。但我之所以高興,不是因為那些顯而易見的理由,比如說我可以多喝兩杯,多出去玩幾次,多吃點好吃的,少做點工作。這些娛樂活動對于每天單調的生活來說是不錯,但是讓我開心的真正原因,是我可以過一個原汁原味的中國農歷新年,可以體驗到在一年中其他時間無法體驗的純正的中國文化。
我住在四川的一個小地方,那里的人們比較保守比較傳統。但即使是這樣,我在那里也能感受到濃烈的現代化氣息,這從那里人們的穿著就可以看出來。
我到那兒的第一年,在郊外發現了一座寺廟。我從來沒想到在如此現代化的地方,竟然有人相信佛教。但是有一天,我看到很多人來這座寺廟燒紙上香放鞭炮,圍著舍利祈福。
這些就是我所仰慕的傳統的中國新年。在每家每戶,這種年味兒就更濃了,比如一道接著一道的菜,象征著一年從頭到尾豬頭肉、豬后座之類的。同時人們還上街放鞭炮、點燈籠。
在中國的其他城市,在世界文化大潮的沖擊下,人們對于農歷新年以及其他一些傳統節日的情結已經漸漸淡漠,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對圣誕節等洋節的狂熱。
請注意,這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一樣。比如,其他國家也會慶祝中國的農歷新年,中國也會慶祝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這很好。但中國不應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喪失自己的傳統文化特色。
除農歷新年外,中國有很多節日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甚至有些人都不再慶祝中國的農歷新年了。這是中國人的一大損失。我在中國這么多年從來沒有見過舞龍和舞獅。在過去,年輕人都會聚在一起表演這些節目。但現在,你只能在偏遠的村子里見到這些景象了。
甚至在我所居住的這座小城市都看不到舞龍和舞獅。我的家人朋友都說,年輕人不再喜歡舞龍舞獅了,他們得到的壓歲錢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實在是微不足道。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玩他們的電腦,結果就是舞龍舞獅這樣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符號從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出。很遺憾,許多時候我只能在東南亞以及歐洲一些華人聚集的地方才能看到舞龍舞獅。
文化符號的喪失有諸多原因。例如,個人主義的盛行,群體之間的關系日益松散,和年輕人對刺激新潮的生活的追求等。
然而傳統文化非常重要。文化是一種身份,保持對自己獨特文化身份的認同,意味著個體保持公民意識和責任感、社會自豪感和社會歸屬感。
我并不是說中國已經喪失自己的特色了。中國的文化特色在語言、飲食以及價值觀等各個方面。但是許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事物正在慢慢消失。
但是社會潮流在變,因而保持中國文化需要全社會的努力,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來詮釋傳統中國文化的底蘊。尤其是讓在電腦前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去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地方旅游部門和文化部門在推動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方面應當發揮重要作用。如很多市民在元宵節前后都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節目演出。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的價值觀以及審美情趣都發生了改變。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利用新的方式,讓傳統文化重新散發美感,使其在人們中間不斷發揚、傳承。(作者Paul Victor Borg是馬耳他自由撰稿人 編譯 劉江波 編輯 潘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