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5日社論:中國政府決定實行公立醫院改革,首批出臺的項目措施至關重要,將關系到整個國家醫療體系改革的大局能否順利推進。
但是,在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政策、不再從中獲利的大背景下,除非中央政府對公立醫院充分及時地進行財政投入,否則這個國家將很難建立一個合理、高效、效益最大化的醫療服務體系。
國務院本周三通過的《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就存有普遍的期望,希望這份《意見》能夠通過對醫療體系一個具體方面的有效變革,拉開中國醫療體制整體改革的大幕。
根據這份《意見》的指導精神,首批推行的改革項目將于年內在國內多個省份鋪開,通過改革使公立醫院轉變為當地醫療衛生體系的支柱,使之集中一切力量服務公眾利益、將人民的健康放到最高的位置上來。
醫療系統財政支出不足帶來的一個惡果是:長久以來,中國大多數醫院依靠藥品銷售獲利才實現了收支相抵。結果,這種運作模式致使公眾民怨沸騰、抱怨醫療費用不斷上漲,也促使決策層下定決心對整個醫療體制做“大手術”。
所幸的是,國庫有強勁的經濟增長做后盾,其收入也在迅猛增加,因此,眼下的中國政府應對未來的醫療預算赤字,也正處于有史以來準備最充分的時候。
根據新《意見》的精神,公立醫院在財政上將逐步擺脫對藥品銷售的依賴,逐步實現依靠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來進行補償。而這些首批試點項目的施行,意在幫助決策層摸底到底需要多少補貼才能幫助公立醫院實現經營模式的轉型。
中央政府同時在不同的地區首批推行試點項目,顯然是在為全國公立醫院體制改革尋找性價比最高的解決方法。
不過,對于此輪改革,政府尚未就財政補貼的最低額度作出明確承諾,這將使參加首批試點的醫院推行改革困難得多。出于對未來財務狀況的擔憂,這些公立醫院可能會在推行改革措施時打折扣,結果致使提高效率、減少病患支出的初衷化為泡影。
為了公立醫院改革能夠順利進行,決策層首先需要加大對醫療系統的財政支出力度。這一舉措將非常劃算,因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構建堅固穩定的醫療體系,對于能否釋放中國消費人群的潛力、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驅動力,至關重要。(中國日報評論員 朱啟文 編譯 張隕璧 編輯 潘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