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0天的廣州亞運會保齡球賽事今日將落下帷幕。中國保齡球喜憂交集:喜的是,“三軍用命”之下,目前全隊已獲得了3枚銅牌,打破了保齡球進入亞運會32年來中國“零獎牌”的歷史;憂的是,當下群眾保齡球和競技保齡球相互隔絕,“兩只腳走路”讓原本不景氣的保齡球雪上加霜,前景迷茫。
保齡球在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但32年來,中國從未在亞運會上獲得任何獎牌。此前的最好成績,是2006年多哈亞運會上的團體第四名。用中國隊主教練王宏的話說,就是“中國隊離獎牌僅有一步之遙,但就是沒拿到”,廣州亞運會的首要目標,就是突破歷史,拿到獎牌。
中國隊領隊崔偉紅告訴記者,為了備戰廣州亞運會,中國保齡球隊進行了為期3年多的集訓。雖然設施不完善、經費也不充足,但球隊還是堅持了下來。
“因為集訓3年必須放棄工作,隊員們幾乎是拋家舍業為國家隊出戰。奪牌是我們參加亞運會的所有,我們也做到了。”崔偉紅說。
廣州亞運會保齡球隊完成了多哈亞運會沒能完成的“那一步”,令人欣喜。但中國保齡球的發展卻前程漫漫,方向迷茫。
崔偉紅說,從一般的體育運動看,大多數運動項目都是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狀態。即群眾體育發展后,帶動更多的群體參與到該項運動之中,使該項運動的“人群基數”不斷擴大,不斷推出優秀的新人,層層往上遞推,形成“金字塔”結構。“基底”推動“塔尖”的國家隊實力不斷增強,而國家隊選手在大型國際賽適中摘金奪銀的“明星效應”又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但目前我國的保齡球卻是二者隔絕的‘兩只腳走路’狀態。”崔偉紅說。
首先,在競技體育方面,培養一名夠水平的保齡球手,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而要在大型賽事中取得成績,需要不斷參加比賽積累經驗,這個過程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兩者相加,需要8到10年的時間,這是極其漫長的過程,作為非奧小項目,由財政來養一支國家隊顯然不現實。
其次,在群眾體育方面,因為承受不起弧線球打法高昂的球館運營成本等費用,在中國開展群眾性保齡球運動只能推廣成本較低、易于參與的飛碟球打法。而在2005年之后,大型國際賽事上比賽所用的球道和油型都不適合于飛碟打法,飛碟球手難以取得成績。因此,中國保齡球無法從群眾中直接選拔可以參加國際賽事的選手。
那能否讓成熟的飛碟球手改打弧線球呢?崔偉紅告訴記者,一名飛碟球手要改打弧線球,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轉型。而這次中國隊集訓的時間不過3年。很顯然,讓國內飛碟球表現突出的選手改打弧線球應對國際比賽,也不現實。“兩條腿走路”似乎讓中國保齡球前景黯淡。
“保齡球也不是不可以像其他體育項目一樣相輔相成,如果保齡球市場繁榮起來,市場的需求也能夠支撐弧線球打法的發展。但這需要的時間太漫長,我也不知道要多久。”崔偉紅說。
那么,中國保齡球的明天在哪里?
作為中國保齡球運動當前的“掌門人”,崔偉紅認為,保齡球未來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至關重要。
在廣州亞運會上,韓國隊到23日已經帶走了10枚金牌中的6枚,10枚銀牌中的5枚,呈現出一副“江湖霸主”的態勢。中國壘球協會在一份關于韓國隊保齡球發展的考察報告中指出,韓國政府通過給保齡球選手提供訓練場館、高額補貼、免服兵役等一系列優厚條件,推動了保齡球發展,韓國保齡球注冊會員超過200萬人。而中國的保齡球選手連運動員等級評定也無法享受,球員基本是“義務出戰”。
“保齡球的發展肯定是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如果政府能根據非奧項目的特點制定出更好的政策,推動非奧項目和奧運項目協調發展,憑借市場的力量,中國的保齡球一定可以發展起來。”崔偉紅說,在此之中,當前希望國家能夠解決保齡球運動員的等級評定政策,讓保齡球運動員可以享受到與其他項目運動員一樣的政策。
此外,崔偉紅表示,保齡球在大型賽事中取得成績,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以及對保齡球的宣傳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來源:新華網(記者 吳濤)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