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天下易,獨步亞洲難。近20年來始終引領世界乒壇技戰術潮流的中國乒乓球隊曾多次包攬奧運會、世乒賽金牌,但在他們的功勞簿上,亞運乒球大滿貫的記錄卻只有一次,而那還是在遙遠的1978年曼谷亞運會。
自1974年國乒首次征戰亞運賽場迄今36年,這一亞洲體育盛會帶給這支常勝之師的,雖有48塊金牌,卻也不乏難堪記憶和慘痛教訓。
1990年北京亞運會,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國乒隊眼睜睜看著男團和女雙的桂冠落于韓國人之手;1994年廣島亞運會,如日中天的鄧亞萍在對陣前隊友小山智麗的女單決賽上折戟沉沙;2002年的釜山更為“國球”胸口留下永難痊愈的傷疤,王楠領軍的中國女隊決賽負于朝鮮神秘之師,男雙和女雙金牌也分別被韓國人摘走,再加上混雙冠軍旁落,國乒遭遇史難一現的“滑鐵盧”。
也許正因為亞運會包攬金牌的幾多不易,不給亞運會下“指標”一度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的“不用說,不要問”。四年前,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主任劉鳳巖就曾在多哈7金取其6后注解說,亞洲乒壇強手如林和各隊高度重視是亞運會乒乓球賽競爭激烈難度不遜于任何國際頂尖賽事的主要原因。
所幸,包攬7金雖是中國乒乓球隊的努力方向,卻絕非全部目的。
就在6日晚,在距離亞運會乒乓球賽開賽僅一周的時間里,國乒傳出由年僅20歲的上海小將許昕取代三屆世乒賽男單冠軍王勵勤進入亞運會名單的消息,男隊主教練劉國梁在解釋這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時說這是出于對中國隊整體戰略布局的考慮:“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奧運會,亞運會作為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無論是比賽還是整體氛圍都比較接近奧運會,對年輕運動員鍛煉價值比較大。”循著劉國梁們的思路,國乒隊的眼光甚至早已放遠到倫敦奧運會之后的2016年。
以個人而言,四年前在多哈亞運會男單決賽中力克馬琳的王皓繼2007年世界杯捧杯、2008年北京奧運會屈居亞軍、2009年世乒賽奪冠以來,又將迎來個人運動生涯的又一個重要節點,身兼亞運會男團、男單、男雙三線重任的他如能借著男乒世界杯再度問鼎的勢頭驅盡一年來的半低迷狀態,必將為鎖定倫敦奧運會席位添加重要砝碼。
從整體來看,以王皓為首、馬琳護航,馬龍、張繼科、許昕各有所長,國乒男隊不但綜合實力超群,而且年齡結構完整、技術特點全面,雖比北京奧運會時中國男乒的鼎盛陣容尚有差距,仍不失為金牌競爭的絕對熱門。
一旦遇上這樣一支中國隊,以“本土培植”“少年路線”為旗幟的日本男乒,和名單中少了柳承敏的韓國男隊,恐怕都要在磨煉技藝、穩定心態之余額外祈求些運氣,即便犀利如年輕的水谷隼,或者老辣如削球手朱世爀。
女乒方面,隨著王楠退役、張怡寧半隱,新主力集團起伏不斷,國乒女隊從未像現在這樣,在一個奧運周期消耗近半時仍面目模糊。作為北京奧運會前呼聲頗高的“下一代領軍”,2007年世乒賽上分踞冠亞軍的郭躍、李曉霞都曾無限接近“一姐”位置,卻也都在“后08時代”與上位良機錯肩而過;剛剛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郭焱是隊里目前年齡最長、役期最長的選手,而27歲的她與其說是沖鋒陷陣的引領者,不如說是危急時刻的定海針;劉詩雯、丁寧年輕就是資本,但成長也需代價。
反觀莫斯科世乒賽上掀翻中國隊的新加坡女隊,從助陣乒超到橫掃英聯邦,無論能力還是“氣焰”她們都有增無減,整體實力早已超越福原愛、石川佳純領軍的日本女乒和姜華珺等組成的中國香港隊,成為中國女隊的最大威脅;而經過乒超歷練、越發穩健的馮天薇和產后復出、狀態穩步回升的李佳薇,也必將成為女單賽場上爭冠集團的重要成員。
內外雙重力的作用下,“無核時代”的中國女乒既期待以女團奪冠來捍衛榮譽、重整信心,又急需藉亞運會之機遴選奧運人才,而一再強調齊心對外的中國女隊顯然早在心里憋了一口氣。
來源:新華網(記者 張寒 黃杰)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