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12月13日報道 “明年中國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完全有可能經濟滯漲將進一步加劇,2011年,中國或將面臨二次探底。”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昨日在2010年恩比特(新智庫)經濟論壇上對經濟走勢作出上述預測。他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滯漲期,具體表現為經濟增長受影響難以提高,物價水平高,失業率高。
矛盾:
滯漲將讓中國經濟兩難
賀鏗分析說,區別于發達國家所表現出的經濟低水平,高通脹、高失業率的“滯漲”定義,中國經濟發展水平長期保持在10%以上增長,“假如明年GDP目標定在8%,CPI放寬為4%。那么,如果兩個數值都兌現,對中國而言,就是滯漲。”賀鏗說。
“如果壓通脹,就容易導致經濟進一步下滑,而如果刺激經濟,又容易導致通脹加劇。”賀鏗認為,滯漲讓中國經濟陷入兩難境地。
中國外匯管理局(SAFE)副局長鄧先宏昨日在論壇上認為,中國面臨熱錢等投機性資金大規模流入的風險。外幣逆差、匯差成為吸引外錢流入、尋機套幣的重要因素,外國紛紛通過資產本地化、負債外幣化調節自身資產負債結構,而資金跨境流動不確定性,對我國造成潛在的風險。
外因:
美國可能量化寬松貨幣
他解釋稱:“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外資大量凈流入,盡管這兩年有所緩解,但是國際收支失衡的問題依然突出,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十分重要,必須對我國改革開放戰略進行戰略性的調整。”
鄧先宏認為,隨著美國經濟前進不明朗,美國將擴大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規模,不排除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同時近期愈演愈烈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存在進一步加深和蔓延的可能性。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也認為,此輪金融危機很深重,未來美國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還會持續下去。MBS(美國國債一種)三萬億目前只賣了一萬億,所以后續的問題很嚴重,一次金融危機的危機在未來十年不會消化掉。
對于中國滯漲的外因,鄧先宏表示,由于經濟周期不同步,加之量化的寬松貨幣政策,國際上的投資大量涌入新興市場國家,進一步加大新興市場的通脹壓力。將對金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
他同時認為,美國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強化了全球其他國家對美元貶值的預期,將美元以外的貨幣置于不利地位,全球貨幣戰、資源戰、貿易戰悄然興起,將進一步加劇全局經濟不平衡。
內因:
中國財政擴張留隱患
對于造成滯漲的內因,賀鏗分析,“中國長期采取積極財政政策,特別是2009年實施的財政政策導致政府赤字10500億,采取的貨幣寬松政策也使新增貸款規模達9.6萬億,這種凱恩斯式的財政投入和擴張顯然不可持續,一旦回復正常,問題就會出現。”
他認為,一方面,一旦擴張停止或規模跟不上,容易導致爛尾工程,另一方面,高鐵、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過于超前,并且短期內非但不能帶來實際效益,相反還有虧本的風險,以中國最好的兩條高鐵,京津高鐵客流豐富,但每年卻仍虧損3億元,那么,客流不足的京廣高鐵面臨虧損更可怕。如今,高鐵每公里1億元的造價被認為讓鐵道部門債臺高筑,未來債務如何償還仍是一個問題。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也認為,2009年近10萬億的信貸投放和2010年近18.75%的信貸增長計劃,在后續的時間內對物價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必然產生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