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城市發展“指揮棒”,專家建議,不妨設置“嬰兒車指數”
什么樣的城市算宜居?2007年,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單位牽頭完成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通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司驗收。根據該標準,可從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和綜合評價七大項來評價一個城市的宜居程度,綜合宜居指數在80以上,就可稱之為“宜居城市”。
“這個標準只是導向性的科學評價標準,不是強制性的行政技術標準,因此,對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尚不具備約束力。”該課題研究的負責人羅亞蒙對記者說。他認為,由于缺乏此類城市化質量評價標準的約束,“當前在我國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領域,理想和現實最大的矛盾就是資源承載力與‘唯GDP論’的沖突。”他介紹,長期以來,GDP是我國評價考核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考核城市管理者工作成績的重要指標,“唯GDP論”直接導致城市發展走上規模擴張之路。
常年關注區域經濟地理發展的張文忠教授認為,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城市管理的基礎和關鍵。他介紹,總結國際許多特大型城市規劃管理的經驗和教訓,城市規劃應當完善周邊區域功能,盡量減少職住分離現象,減少“鐘擺式”通勤;城市規劃應當疏散主城區功能,盡量減少人流、物流在中心城區的高度集中;應當按照人口比例等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促進高品質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要把城市作為一個系統來管理。不能頭痛醫頭,就事論事,要通盤考慮城市發展、功能布局。”張文忠說。
目前,一種城市綜合管理新模式,正在一些城市興起。在廣州附近的清遠市,新成立的城市綜合管理局承擔了過去園林綠化、環境衛生、城市照明、城市橋梁、城市道路及其配套設施、市容市貌綜合管理和城市監察等多個部門的職能,城市管理重心前移,在城市規劃、行政許可、社會教育等環節化解矛盾。
“城市規劃缺乏嚴肅性和穩定性,許多城市往往是一任領導一個規劃,也是導致城市管理混亂、‘城市病’加劇的原因之一。”張文忠認為。他主張,我國有明確的“城鄉規劃法”,必須強化它的法律嚴肅性,不能隨著領導的更換,而改變規劃;規劃的出臺也要吸收公眾參與,廣泛征求各方和各階層的意見。
區域不平等的文化基因對“城市病”的形成也發揮著一定作用,羅亞蒙分析道。劉文波這個在北京工作的外地青年的經歷印證了他的觀點。“每次回家,親戚朋友都把你當做貴賓,父母也覺得很有面子,大家不是因為你掙了多少錢,只是認為能混到北京就很了不起。”劉文波說,“與在老家焦作工作的同學相比,我的房子比他小、房貸比他貴、工作壓力比他大,但大家就是認為在北京比在焦作好。”“這種心態就是區域不平等的文化在作祟。”羅亞蒙分析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特大城市人口不斷膨脹。
羅亞蒙認為,要防治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實際上就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因此,宣傳區域平等的理念,盡可能避免區域不平等理念在法律、法規以及區域發展規劃的制定中作祟,對于防治“城市病”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剛剛結束的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專家探討了城市宜居的問題。其中,上海市建交委副主任沈曉蘇的一個看法格外引人關注,他認為宜居城市應該是一個“嬰兒車能在街頭任意出現”的城市。因為,嬰兒車能不能上街,其后邊包括相關設施是否無障礙、道路是否暢通無阻、空氣是否足夠清新、市民是否有休閑的時間和空間。
中國的城市還在不斷長大,長大了的城市街頭是不是能有市民悠閑地推著嬰兒車?熱愛城市的人們在期盼。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