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在南京的首家專賣店開業僅僅5分鐘,收銀臺前就出現排隊購買的場面。對此有奢侈品專家再次提議,對一些高檔消費品征收奢侈稅,“在一定程度上”或可調節社會分配不公平。
國際奢侈品牌在中國出現如此熱購場面,招致輿論的不滿和非議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別是在收入差距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的現實語境下,奢侈品專家提議征收奢侈稅論調一出,往往容易得到大家的齊聲應和。因為這正好契合了當下一些老百姓對“炫耀性消費”群體的仇視心理。
調節貧富差距勢在必行,但問題是,靠征奢侈稅能成為治理的良方嗎?換句話說,靠征奢侈稅來調節不公是不是很“給力”呢?在我看來,這種做法恐怕一點兒都“不給力”,因為它既不能治標、又不能治本。
調節貧富差距,單靠“殺富”顯然不能解決問題。征奢侈稅,雖然可以做到從富人兜里“掏錢”,但未必能起到調節社會分配不公作用。道理很簡單,在中國,分配不公很大程度上與權力掛鉤,作為社會弱勢群體,如果沒有公平的制度來保證,即便“殺富”了,也未必能分享到“殺富”的“戰果”。
在我看來,社會分配不公,關鍵是某些領域、部門和利益集團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壟斷資源獲取暴利,對普通大眾構成資源上的不平等,通俗地說,就是“多占”;再者,就是制度的不完善和監管的缺位,帶來多占者的“少掏”造成的。
以上的難點和“雷區”,才是切實解決問題的途徑,回避這些主要矛盾,只在奢侈稅上下工夫,只能是隔靴搔癢之舉,還容易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比如,通過征收奢侈稅去調節貧富差距,會不會讓富人放棄在國內消費,改為去國外消費呢?那樣的話,必將會導致相關產業的萎縮,只能讓許多中低收入者丟掉飯碗,讓貧富差距變得更大。這顯然背離了征收奢侈稅的良好初衷;再者,奢侈品的界定本身就存在困難。比如,買什么樣的衣服才算得上奢侈品?享受什么樣的“高級餐飲”才算得上奢侈消費?而且,真正該被調控者往往擁有更多規避手段和資源,可以利用公權力為自己埋單,而普通的勞動者呢,他們會不會成為政策下的犧牲品?弄不好,“調控”的全都是一些窮人。
所以,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問題,還須回到“破除壟斷暴利”,“強化個稅杠桿、審計監管”正題上來,任何靠旁門左道走捷徑的做法,恐怕最終都是徒勞!
來源:人民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