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
改變命運的夢難圓
“現在給年輕人的機會,還是少了些。”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如此感嘆。他幼時家庭貧困,只得在家放牛,直到1949年武漢解放,11歲的龍樂豪才得以讀小學,日后并有機會去改變命運。他說自己一個沒什么背景的農村娃娃,能夠有今日的成就,除了靠自己,更是得益于機遇。
20年來,在中國農村,出門打工改變命運,衣錦還鄉的夢想一直流傳著。
許多年輕的農民工正是懷著這樣一個“淘金夢”走進了城市。但是隨即,他們清醒地認識到,淘金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隨著國家經濟轉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打工的收入一直不見增加。受政策的限制,農民工們缺少應有的社會保障和與城市人平等的福利待遇,加上城鄉差距的擴大,城市門檻的提高,進一步減少了農民工扎根城市的可能性,向上流動的空間更是少之又少,背井離鄉的人們早已“淘金夢”碎。
今年19歲的楊王邦是廣西欽州的一個普通農村孩子。當他的同齡人正踏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他已經是南寧一家炸石廠中有著三年工作經驗的熟手。然而,今年他辭去了這份每月工資1500元、看起來“還可以”的工作。原因是要與正在東莞打工的父親楊貴合一起工作,“父子有個照應”。
初中畢業就出來打工的楊王邦說,自己本來就不是讀書的料。在他眼里,比他大兩歲的堂哥見多識廣。堂哥告訴他,出來打工就是見見世面,感受一下城市,發財的夢想不是那么容易實現。能夠不做普通的純勞務工作,找一份技術性強的崗位工作,才是他們踏踏實實的前途。
在90后的新一代農民工眼里,城市并沒有他們改變命運的夢。
既得者
美好生活拼的是爸爸
2009年下半年,南京市下關區勞動就業管理中心進行的一次事業編制人員招聘中,錄用的四人中有三人是局領導的子女。據其上級單位解釋,此次招聘本身就是面向包括在職的無事業編制的工作人員以及局系統職工的子女或配偶。這是系統內的一次“公開、公平”招聘。
“官爸爸”幫忙升學就業
王心(化名)并不否認自己“官二代”的身份,父親是中部某地級市的高官。而在高中老師和同學的眼里,聰明好學的他絕對是清華、北大的苗子。然而,高考那一年,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的高考成績離北大的錄取線差了幾分。在他父親開到一張能夠加分的“憑據”后,他才險過錄取線,走進了大學校門。2003年大學本科畢業后的王心,也曾想靠自己能力拼搏。然而他覺得“理想與現實相距太遠”,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進入某大型國有壟斷企業工作。
王心不避諱去談這些,因為這一切都是現實。在王心的同學中不乏優秀之人。但大學畢業后,那些沒有社會資源的同學只能盲目地去尋找機會。
“富爸爸”設計兒子人生
老家山西的林國(化名),現在是中央某部門的一名公務員,他坦言,自己從讀碩士到考公務員,都是家人為他設計的。他的爸爸就是人們常稱的“煤老板”。讀大學的時候,同學們開他的玩笑說:家里的錢多得要用卡車運出去。但是,爸爸卻沒有要他接手生意,而是叫他到政府部門做事。最終在父親的指點和“支持”下,他報考了中央某機關的冷門職位,并順利考上。不久,爸爸又給他在北京四環買了一套房子。
林國說,他完全沒有體會過同齡人的“北漂”的感覺。剛畢業幾年,他周圍過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要靠父母的經濟、關系做堅強后盾。找工作、買房、買車,哪一樣缺了父母的支持都不行。
據“麥可思——中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顯示:以畢業后半年為界,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而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的只有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