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始建設
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
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雍正帝)一座花園園地,當年大體建成。
2改擴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至1859年(咸豐九年)
形成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規模,興建、改擴建很多建筑,皇家經常到此處理政務、休養。
3火劫
1860年
(咸豐十年) 10月6日,英法聯軍進犯圓明園。10月18日、19日,英法侵略軍在圓明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
4首次重修
1873年 (同治十二年)
9月28日,同治令局部擇要重修圓明園;綺春園改稱萬春園;正大光明殿、安佑宮等處開工動土。
5木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圓明園殘存及后期修復的建筑等被毀。趁火打劫的人進園砍了大量古樹,燒成炭到清河售賣。
6石劫
1911年之后
圓明園無人管理,遺物被軍閥、政客、官僚等盜走。王懷慶拆掉舍衛城、安佑宮及西洋樓的石料修建達園;張作霖運走漢白玉石料修建陵墓;因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中山公園等修建工程,搬走圓明園大量石制部件,包括石獅、華表。
7土劫
1918年之后
福海兩岸開始遷入住戶,圓明三園遺址內居民日益增多,挖山填湖,生產生活,對圓明三園的山形水系造成破壞。
8總理關注
1951年
1950年,101中學選址在綺春園遺址內。次年,周恩來總理叮囑首都規劃部門:圓明園要保留,地不要撥了,以后有條件還可以恢復。
9設管理處
1976年11月17日
海淀區成立圓明園管理處。
10文物回歸
1977年10月
圓明園管理處發掘整理了西洋樓大水法基址,將散失于北大朗潤園的五塊巨型石屏等調運回原址歸位。
11千人倡議
1980年8月13日至19日
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歷史學術委員會發起成立中國圓明園學會,并倡議保護利用圓明園遺址簽名活動。次年,正式刊發由宋慶齡、沈雁冰等知名人士及建筑、園林、文物等各界人士1583人聯名發出的《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倡議書》。
12整修啟動
1983年《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獲批,明確要把圓明園建成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圓明園遺址公園籌建委員會”成立。1984年福海景區整修工程啟動,次年竣工。1986年綺春園整修工程完工。1988年國務院公布圓明園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規劃獲批
2000年
《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先后獲得北京市政府和國家文物局批復。
到當年年底,圓明園三園內所有住戶全部外遷完畢。次年,確定遺址內14個市區屬駐園單位,除101中學暫緩搬遷外,其余均要在年內全部遷出。
14防滲風波
2005年
出于恢復圓明園山形水系、維持其自身生態系統、保證防火用水、節約水費等考慮,圓明園開始了防滲工程。隨后,這一工程引發強烈質疑,認為其有可能引發生態災難。最終,防滲工程被叫停。
15復建風波
2006年
浙江橫店宣布將復建圓明園,引發強烈爭議。最終,工程下馬。
16復建工程
2009年至今
2009年,圓明園二宮門復建完成,并在當年十一向游客開放;
2010年,圓明園正覺寺復建主體完成,預計明年向游客開放。
按照2000年《規劃》,圓明園遺址公園可復建不超過10%的古建,但因為存在爭議,可復建古建名錄尚未確定。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