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至2005年7月21日,當天晚間19時,央行發布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由此拉開完善匯改的大幕。
“2005年以來的匯率機制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中國通過可控的漸進式的自主升值,使國際收支失衡情況有所緩解,在微觀層次上推動了企業的轉型調整,并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的努力。”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說。
2005年完善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以我為主有序推進,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框架和內涵不斷得以完善,動態趨向合理均衡匯率水平的機制逐步形成,匯率定價更加依照市場供求關系,匯率形成的市場機制不斷完善。
--匯改啟動兩個月后,央行宣布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1.5%擴大到3%。
--2006年初,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改進為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計算得出。
--2007年5月,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