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北京市民一樣,今年47歲的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經常乘坐公交車或地鐵,特別是在車輛限號期間。但有時候,這也難免讓他有點兒尷尬。
“乘車時,乘客有認得我的,我們會點點頭交談;有時候,對面站著對我不太熟悉的人會老看著我,你先點頭,他才覺得真是你,”吉林說。“他們不相信我也坐公交,其實郭金龍市長和市政府很多官員都乘車或坐地鐵,”吉林在北京市“兩會”期間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說。
這位副市長是公共交通的熱心推動者。他提出,北京要建更多的地鐵和公交線路,并且經常大講公交的好處。有時,通過親身體驗公交,他會指出沿途發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地鐵站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以及發現地鐵哪一段軌道上的噪音太大等等。
等女兒高考也緊張
在中國有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做了本來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因為他是官員,就往往不會被當成普通的事。
去年高考期間,吉林送女兒去參加高考,還和許多父母一樣在學校外邊等待。他坦言,盡管勸女兒別緊張,他自己倒還是有點兒緊張。
這件事情曾經有人給發布到了網上,網民跟貼的帖子有幾千個。大多數人說吉林是一個負責任的父親,但也有人說這是作秀。
在北京之外的一些網民說,通過這件事,他們對北京的高考公正性更有信心了。吉林說:“我希望大家能把正常的事當作很正常。”
互聯網是聽取意見的重要渠道
談到互聯網,吉林說,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聲音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市政府對互聯網上的輿論很重視。
他說,互聯網是我們聽取人民群眾意見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要更多地利用互聯網告訴大家,政府為什么做出這樣或那樣的決策,讓他們明白北京市政府是他們可以信賴的負責任的政府。
團干部出身的官員
吉林曾在共青團書記崗位工作過。他說,與同齡人相比,團干部可能因為崗位的特點,受黨的教育熏陶更多點。
在人民大學和團北京市委做團的工作期間,他的創新能力,協調能力,以及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與提高。
“團干部往往是一沒有錢,二沒有權,干好事靠的就是勤奮,靠的就是創新,靠的就是協調和團結人,”他說。此外,問及在人民大學刑法專業碩士學位的教育對他工作的影響時,吉林說,法律教育對他影響深遠,他養成了依法行政、守法嚴謹的習慣。
1998年,36歲的吉林被選拔為北京市密云縣縣委書記。2007年,他被推舉為北京市常務副市長。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趙煥新)編譯:鮑婉嫻 編輯: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