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圍繞創新驅動,十八大代表們紛紛表示,堅持自主創新、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這些新部署使中國科技創新的方向更加明確、動力更加充沛、保障更加有力。創新,必將成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之源。
建設創新型國家,掌握發展主動權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力強。
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上世紀60年代的航天、70年代的電子、80年代的軟件、90年代的互聯網、新世紀的云計算……一些發達國家能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他們始終引領科技創新不無關系。在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建設現代化、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充分依靠科學技術支撐發展、引領發展。”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代表說。
科技創新是我們應對新時期新挑戰的戰略選擇。代表們一致認為,向國內看,經濟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問題日益突出,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加劇;向國際看,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科技實力日益決定國家命運。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掌握發展主動權,都有賴于科技創新的決心和力度。
“十八大報告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分正確。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大都依賴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發展,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各種資源環境約束的加強,單純依靠傳統模式的發展不可持續,唯一的出路就是實施產業升級改造,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代表說。
“報告賦予科技創新前所未有的定位和責任,集中體現了黨對當代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規律的準確把握,集中體現了中央關于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考慮。我們相信,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必將成為我國科技創新工作的主旋律和全社會共同的奮斗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南平代表說,作為一名“老科技”,他對“創新驅動”成為國家戰略,既興奮又深感責任重大。
沖破“科技封鎖”,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
代表們認為,在新的國際競爭格局中,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用技術控制市場和資源,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市場的高度壟斷。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比較優勢,才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否則將會不斷拉大發展差距,甚至被邊緣化。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的,必須自力更生、奮發有為!”呼和浩特鐵路局黨委書記張建國代表難掩內心激動,“中國高速鐵路后來居上、高原鐵路世界一流、重載鐵路屢創奇跡……十六大以來我國鐵路迅猛發展的十年,正是自主創新捷報頻傳的十年。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多、地域廣、地形復雜的國家來說,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有效提升運輸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包鋼的歷史就是一部科技攻關、自主創新的歷史,每一級向上攀升的臺階,都灑滿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周秉利代表說,近年來包鋼依靠科技進步,產品不斷升級優化、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發展質量日益提升。
站在信息技術的前沿,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龍芯中科總裁胡偉武代表對創新的感受尤其深刻。“正是依靠十年來持續不斷自主研發,龍芯中科打好了技術基礎,未來三年我們有望躋身國內CPU龍頭企業和產業支撐型企業。”
筑基而后自立,創新而后自強。創新驅動,不僅是沖破“科技封鎖”、“科技要挾”的現實需要,也是中國人自強自立精神發揚光大的體現。“作為大型國有企業,我們更要以全球視野審視科技創新的方向,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讓企業發展獲得源源不盡的動能。”周秉利說。
完善體制機制,讓企業自覺成為創新主體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代表們一致認為,完善且具有活力的科技體制,是推動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科技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的重要保障。
“企業強則國家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必須加快構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盡快出臺配套的政策措施,取得關鍵環節的新突破。”王洪章認為,加大創新驅動馬力,必須完善創新的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和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是戰略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
由于歷史、資源等原因,各地的科技創新水平有高有低。“對于已進入科技創新活躍期的地區來說,下一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點是企業,要將研發機構建在企業,將創新資源引入企業,將科技政策落實到企業,將科技服務覆蓋到企業。”徐南平介紹,江蘇省計劃到“十二五”末培育百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千家科技型擬上市企業、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促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讓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基礎科研是醞釀重大科研項目、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土壤”。張杰認為,在加大科研項目投入時,應統籌兼顧、放眼長遠,提高基礎科研的經費比例,讓基層科技人員樂于坐“冷板凳”,扎扎實實打好科技大廈的“地基”。
“創新驅動戰略依托科技進步,著眼于社會發展。要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營造尊重科技知識的氛圍,不斷增強全社會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代表提出,要努力消除實際存在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構建更加公平公正、開放統一的市場環境,促使企業自覺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創新設計和工藝,創新經營理念和商業服務模式,打造世界著名品牌和跨國經營企業。
“創新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持續發展,創新驅動中國偉大飛躍!”代表們不約而同表達出美好期待。(記者 曲哲涵 賀勇 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