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上的報告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對科學發展觀的定位和論述以及明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意義十分重大。
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成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表明中共將繼續沿著在歷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探索出的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走下去。
胡錦濤在報告中強調:“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一以貫之的接力探索中,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正是因為堅持了正確的道路,中國才有了被嘆為奇跡的30多年的高速發展,才有了經濟總量從十年前的第六位躍升到世界第二位,也才有了以“神舟”升空、“蛟龍”下海為代表的眾多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的非凡成就。
正如胡錦濤在報告中所論述的,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胡錦濤一再強調,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正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展觀在報告中的另一個突出體現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發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學發展觀貫穿了胡錦濤的整個報告,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義體現在各個領域的新調整和新布局中: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等。
這些調整和布局都是針對中國發展實際提出的,將對推動實現發展目標,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起到關鍵作用。這展示出了中共領導層科學發展的眼光和求真務實的態度。
如果說透過科學發展觀可以看到中國堅定走自己道路的決心,那么胡錦濤在報告中進一步明確的國家發展目標則透露出更多信心。
胡錦濤說,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他進一步提出,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的量化目標是第一次在全國黨代會報告中提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在過去十年中,在國內改革邁向深層次、難度不斷加大以及國際環境日趨復雜、金融危機嚴重破壞外部環境的雙重夾擊下,中國依然取得經濟年均增長10%的驚人成績。這些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歷程,沒有人會懷疑報告中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方面,胡錦濤號召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些自信恰恰是實現這些發展目標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