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舉行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協禮堂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59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勞動黨和人民革命黨的代表團以及國內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應邀列席大會。
黨的七大以后,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到1956年上半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從此在中國建立起來。與此同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許多重要指標已有確實把握提前完成。在這種形勢下,為了加強執政黨的建設, 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共中央決定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
毛澤東作八大開幕詞
劉少奇作政治報告
周恩來作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
鄧小平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彭德懷關于軍事工作的發言
中共八大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
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會歷次全體會議
大會正式召開之前,黨曾在多方面為大會的順利召開做了準備。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原則,從思想上、理論上為八大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準備。同年8月30日至9月12日,在北京舉行了八大預備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的講話,指出八大召開的目的和宗旨是:總結七大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而奮斗。號召全黨要繼承優良傳統,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官僚主義。
在大會上,毛澤東致了《開幕詞》,劉少奇作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鄧小平作了《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會上,朱德、陳云、董必武等作了重要發言。
大會完全肯定了黨中央從“七大”以來的路線是正確的,同時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大會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此,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這是大會主席臺(資料照片)。
八大關于主要矛盾的實質的提法,在理論上有不完全準確的地方,因為這個提法沒有全面地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同時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但是上述提法的著眼點,在于把中國生產力發展還很落后這一基本國情突出出來,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要集中力量去發展生產力。這個著眼點,歷史證明是正確的。
大會討論通過了《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中國共產黨章程》 和《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年至1962年)的建議》。
這是1956年9月27日,大會勝利閉幕,毛澤東步出會場時,受到大會代表和工作人員們的熱烈歡迎(資料照片)。
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八屆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97人,候補中央委員73人。同時,根據黨的事業發展的需要,八大決定中央委員會增設副主席和常委,中央書記處增設總書記和候補書記,并加強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機構,設書記、副書記。
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于創造精神的。當然,由于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可能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可能牢固地確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識。許多新的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或者沒有充分付諸實施,很快又發生反復。但是,八大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于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實習編輯: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