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溫暖”成為10年來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主題詞。
10年來,就業規模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大力推進教育、醫療體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廣大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難題逐步解決;10年來,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漸成為現實。
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十六大以來民生領域發展成就述評”系列專稿,旨在通過回顧10年來一項項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績和寶貴經驗,以進一步凝聚力量、堅定信心,激勵我們不斷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為最大限度地增進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學有所教,民心所向。
10年來,作為民生之根本,中國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隨著“大國辦大教育”的挑戰與胸懷,也伴隨著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的矚目與期望。
改革開放積累起雄厚的物質基礎。終于,10年之間,“教育免費”的惠民之舉,帶著溫度,一路從試點到推廣,從鄉村到城市,從義務教育到職業教育,讓越來越多的人獲得實惠。
多少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多少家庭的希望被重新點燃。
風雨10年,中國教育,為民族復興奠基,帶著溫暖前行!
起點處的溫暖,點燃的是一生的希望。
還記得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嗎?許多年來,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曾有許多雙“大眼睛”只能在夢中看到明亮的教室、品嗅書本的墨香。
但越是窮困的孩子,越有走出去看外面世界的渴望。貧困,不應成為孩子接受教育的障礙。
“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焙\濤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從此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鄭重承諾。
終于有一天,一雙雙“大眼睛”不用再將社會的捐助作為他們實現求學夢想的唯一希望。
上學免費了,這不再是孩子們的夢想!
10年來,一項項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及民生,溫暖人心;
10年來,“教育免費”這個溫暖的主題不斷在神州大地唱響!
教育免費,實現“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的宏偉目標
“免費”二字逾千斤。教育免費,實現了“讓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學”的莊嚴目標,把中國人的百年夙愿變成了現實。其里程碑式的意義不言而喻。
以世界的眼光來衡量這一目標的實現,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放眼世界,義務教育發展的歷史已有300余年。我國自20世紀初開始,就提出了義務教育的設想,但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普及義務教育只能是夢想,更不要說免費。
直到1986年,我國制定《義務教育法》,明確提出: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家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經過不懈奮斗,到2000年,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但是,受各種條件限制,當時在西部一些地區,義務教育的普及程度還比較低,實現“兩基”的任務依然艱巨。
真正的義務教育應當是免費教育。《世界人權宣言》和《兒童權利公約》都有讓孩子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明確表述。全球170多個實行法定義務教育的國家和地區均宣布實施免費。許多國家的義務教育免費從免學雜費開始,然后是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其它學習用品,有的還免午餐、校服、醫療和交通等費用。
進入新世紀,我國義務教育邁入鞏固提高和全面普及的新階段。這樣的共識逐漸達成:義務教育免費是政府的基本公共職能。普及教育、強制教育和免費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本質特征,免費的步驟可以根據國情來分步實施,但必須堅持免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