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一詞,伴隨著新世紀的朝陽,進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
短短10年多時間,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生產力被激活,文化產業異軍突起,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文化產業在我國進入了快速成長時期,向著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實現跨越式發展。
改革,創造產業奇跡,推動文化繁榮
這是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2011年成績單:
成功登錄A股市場;集團單本年銷售超10萬冊的圖書28種;成功并購國內著名游戲網站,高起點進入網游領域,并掘進文化地產……集團年度總銷售超160億元,比上年增長13%。
文化體制改革,對企業的激活是全面的——
影視生產:2002年,年產電影不足百部,國內票房不足10億元;2011年,電影產量791部,國內票房131.15億元。2011年生產電視劇469部約1.5萬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
圖書出版:改革十年,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日報總發行量居世界第一,電子出版物總量居世界第二位。
新興業態:國產動畫生產由2004年2.2萬分鐘,發展到2010年22萬分鐘;2011年,中國網絡文學擁有作者100多萬人,用戶1.94億,超過網上電子商務用戶。
……
“因為文化體制改革打破了舊體制和舊觀念束縛,文化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范周教授說。
改革,實現“文化民生”,全面提升素質
這是7月12日,記者在中國大地捕捉到的生活場景:
浙江紹興,打工妹小華第一次走進免費開放的魯迅紀念館,與崇拜已久的魯迅先生實現了“近距離接觸”;
上海,交大學生小鐘與“阿貍”“灰太狼”一起,迎來了第8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開幕;
西藏日喀則,市頂村農家書屋管理員普布像往常一樣,把村民看過的書放回書架,認真核對著借書登記本;
這種“場景”,已成為我國城鄉人民文化生活常景。
近年來,在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目標和路徑指引下,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
截至“十一五”結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全部已通電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83萬個服務點覆蓋90%的行政村;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和擴建2.67萬個,實現鄉鄉都有;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實現數字化,年放映達800萬場,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到2011年,全國累計建成農家書屋50.5萬家,覆蓋全國84%的行政村,數字農家書屋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農村基層看書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得到明顯改善。至去年底,我國免費開放博物館1804座,年接待觀眾5.2億人次。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